[发明专利]轧机支撑辊轴承表面缺陷的处理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10055017.3 | 申请日: | 2011-03-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52960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05 |
发明(设计)人: | 李岳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宝新不锈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B28/00 | 分类号: | B21B28/00 |
代理公司: | 宁波诚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2 | 代理人: | 袁忠卫 |
地址: | 315807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轧机 支撑 辊轴 表面 缺陷 处理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轧机支撑辊轴承的应用技术领域,具体为20辊不锈钢轧机支撑辊轴承外圈表面缺陷的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支撑辊轴承在20辊轧机不锈钢生产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对支撑辊轴承进行系统而正确的管理和维护是非常重要的,不但可以提高带钢品质,减少缺陷的产生。同时可以极大的降低轴承的使用成本。
首先从使用角度来看,支撑辊在带钢生产中不仅仅承载轧制力,同时支撑辊在参与板形控制方面还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并且支撑辊在辊系配合中也有很大的影响,对于减少带钢表面质量问题也有裨益。如果没有支撑辊的肉厚管理和直径管理,想要轧出高品质的带钢那也是做不到的。
其次支撑辊轴承维护难度相当大,这主要是其工作的环境相当恶劣,不但要承载相当大的交变载荷,同时还会遇到突如其来的跳电、断带所产生的冲击载荷,这些事故不但会对轴承表面产生很大破坏,如表面出现粘钢、拉毛、擦伤等缺陷。同时会对轴承内圈承载面产生影响,如轴承内圈剥落。
最后支撑辊轴承备件费用相当昂贵,轧机支撑辊轴承一套也要80万,并且轴承的有效使用范围只有2-3mm,如能对轴承进行科学的管理,每年都可以节约大量备件费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简单合理的轧机支撑辊轴承表面缺陷的处理方法,能有效地对轴承表面出现的缺陷进行判断与处理,确保轴承的安全使用。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轧机支撑辊轴承表面缺陷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按照轴承表面缺陷的严重程度,采取磨削或打磨分类处理,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对于轴承因事故原因造成的严重拉毛、擦伤的缺陷,这里严重拉毛或擦伤指的是在轴承表面出现的垂直于轴承圆周面的横向条状缺陷:
先在缺陷处做好标记;对缺陷轴承进行磨削,至缺陷全部去除;轴承缺陷去处后,在原缺陷标记处进行打硬度测量,硬度打点采用5点测量,要求5点中3个点的硬度要达到HRC55以上,若不符合要求对轴承继续进行磨削,直至达到要求为止;另外,对于2个HRC55以下的点进行打磨,要求深度1-1.5mm,直径≤10mm;
2)对于轴承表面没有出现断带事故的拉毛情况,或是有局部小裂纹凹坑,这里是指轴承表面个别位置出现的接触疲劳裂纹,其在整个接触面上的长度小于总接触面的1/5:
则对缺陷采取打磨处理。
作为改进,所述硬度打点的具体步骤为:在轴承宽度方向去除两边倒角的宽度后,把轴承表面分成5等份,以轴承有号一端为起始点按顺序为1、2、3、4、5,分别测量5点硬度,记录硬度数据。
再改进,所述步骤1)中对于硬度测量合格,但明显有白色印的区域采用3点打磨处理,位置分别在白色印的两端和中间。
最后,所述步骤2)中打磨处理的具体要求为:
1、B处凹坑:B处接触面长度<1/2总接触面长,且B处接触面宽度小于等于40mm可打磨,要求圆周方向和轴向必须圆弧过渡。
2、A或C处凹坑:A或C点的最大接触面长度<1/4接触面长,且A或C点的接触面宽度小于等于40mm可打磨,要求圆周方向和轴向必须圆弧过渡,同时必须注意与轴承倒角部位的顺接。
3、A、C都有凹坑:(A点+C点)之和的最大接触面长度<1/3总接触面长,且A和C点的接触面宽度小于等于40mm可打磨,要求圆周方向和轴向必须圆圆弧过渡,同时必须注意与倒角部位的顺接。
4、A、B、C处都有凹坑:(A点+C点+B点)之和的最大接触面长度<1/3总接触面长,且A和C点和B点的接触面宽度小于等于40mm。可打磨,要求圆周方向和轴向必须圆圆弧过渡,同时必须注意与倒角部位的顺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对不同缺陷的轴承进行磨削或打磨的分类处理,并且分类处理的原则引入了轴承硬度管理概念,不是单纯的靠磨削掉表面缺陷或通过探伤方法来作为处理缺陷轴承的手段,而是结合材料特性、材料力学的原理对轴承的硬度进行明确的定位。同时采用尽可能小的处理量来提高轴承的使用寿命,本发明的处理方法简单合理,有效地避免轴承因事故等原因而产生裂纹而造成异常报废,降低轴承的消耗成本,确保轴承在机组上安全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轴承表面出现的拉毛缺陷图;
图2是轴承表面需打磨的凹坑缺陷图;
图3是采取磨削处理的缺陷轴承表面进行硬度打点5等分的示意图;
图4是轴承表面打磨的凹坑判断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宝新不锈钢有限公司,未经宁波宝新不锈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5501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自耦变压器控制切换装置
- 下一篇:太阳能热电联用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