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液体中长时间小供给量释放装置及释放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110054903.4 | 申请日: | 2011-03-0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73487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9-07 |
| 发明(设计)人: | 杨再君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再君 |
| 主分类号: | C02F1/50 | 分类号: | C02F1/50 |
| 代理公司: | 北京海虹嘉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9 | 代理人: | 胡敬红 |
| 地址: | 100085 北京市海淀区***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液体 中长 时间 供给量 释放 装置 方法 | ||
1.一种液体中长时间小供给量释放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悬浮于或漂浮于或浸入液体中的壳体,其内盛装有需要释放于所述液体中的物质,所述物质从溶解性方面可溶解到所述液体中,所述壳体上开有通过分子扩散、密度差异、毛细作用和/或重力作用实现所述释放的贯通小孔,所述壳体阻隔所述液体和所述物质从壳体小孔以外的其他地方发生交换,所述小孔尺寸大于构成所述物质的分子尺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液体中长时间小供给量释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小孔为一个,所述小孔直径为0.01~3.0mm。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液体中长时间小供给量释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小孔中嵌有中空小管,所述小管一部分在壳体内,一部分在外部液体环境中,所述小管在壳体内的部分的开口与所述物质接触,小管外径与小孔紧密适配,小管内径范围0.02~2.5mm。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液体中长时间小供给量释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小管为不锈钢材料,所述小孔设置于所述壳体底部。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液体中长时间小供给量释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小管中插有引导丝,所述引导丝一端进入所述释放装置中的物质,另一端进入液体环境,引导丝直径0.01~2.45mm。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所述的一种液体中长时间小供给量释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有小孔位置的内侧固定有多微孔通透物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液体中长时间小供给量释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小孔为多个。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液体中长时间小供给量释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小孔中包括其内嵌有中空小管的小孔,所述小管一部分在壳体内,一部分在外部液体环境中,所述小管在壳体内的部分的开口与所述物质接触,小管外径与小孔紧密适配,小管内径范围为0.02~1.0mm。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液体中长时间小供给量释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小孔集中设置在所述壳体的一部分上,所述部分由多微孔通透物质构成,所述多个小孔为多微孔通透物质的多孔结构,其孔径为0.0001~1.0mm。
10.根据权利要求6、9任一所述的一种液体中长时间小供给量释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微孔通透物质为海绵、超滤膜、微孔膜或pp棉。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液体中长时间小供给量释放装置,其特征在于通过温度变化改变所述释放的速度。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任一所述的一种液体中长时间小供给量释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为水,所述物质为抗菌溶液或抗菌过饱和液。
13.一种液体中长时间小供给量释放物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物质盛装于壳体中,所述壳体上具有尺寸大于所述物质分子尺寸的贯通的小孔,将所述壳体悬浮于或漂浮于或浸入能溶解所述物质的液体中,所述壳体阻隔所述液体和所述物质从所述小孔以外的其他地方发生交换,所述小孔尺寸大小适合所述物质通过分子扩散、密度差异、毛细作用和/或重力作用从壳体内向所述液体环境中缓慢释放。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一种液体中长时间小供给量释放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小孔为一个,所述小孔直径为0.01~3.0mm。
15.根据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一种液体中长时间小供给量释放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小孔中嵌有中空小管,所述小管一部分在释放装置的物质中,一部分在外部所述液体环境中,所述小管在壳体内的部分的开口与所述物质接触,小管外径与小孔紧密适配,小管内径范围0.02~2.5mm。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一种液体中长时间小供给量释放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小管为不锈钢材料,所述小孔设置于所述壳体底部。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一种液体中小供给量长时间释放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小管中插有引导丝,所述引导丝上端进入壳体内,下端进入液体环境,引导丝直径0.01~2.45mm。
18.根据权利要求13-17任一所述的一种液体中长时间小供给量释放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位于小孔内侧固定有多微孔通透物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再君,未经杨再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54903.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