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改造的止血多肽及其运用有效
申请号: | 201110054606.X | 申请日: | 2011-03-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61692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8-24 |
发明(设计)人: | 杨霞;吴玉章;李晋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K14/00 | 分类号: | C07K14/00;A61K38/16;A61P7/04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恒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75 | 代理人: | 赵荣之 |
地址: | 400038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改造 止血 多肽 及其 运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蛋白质领域,特别涉及改造的止血肽及其运用。
背景技术
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瑞斯托霉素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在凝血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vWF基因定位于人12号染色体的短臂末端(12p12-pter),全长178kb,包括52个外显子和51个内含子,转录9kb的mRNA,编码2813个氨基酸组成的前体蛋白,包括22个氨基酸组成的信号肽、741个氨基酸的前肽(propeptide)及2050个氨基酸的成熟亚单位,其中前肽包含与黏附蛋白结合的Arg-Gly-Asp(RGD)序列。vWF前体蛋白包括4种重复结构域,从N端到C端的排列顺序为:D1-D2-D'-D3-A1-A2-A3-D4-B1-B2-B3-C1-C2-CK,其中D1-D2位于前肽中。前体蛋白生成后转运至内质网,信号肽断裂,vWF单体在其近羧基端通过二硫键以尾-尾相连的形式构成二聚体。vWF二聚体继续转运至高尔基体,通过氨基端头-头相连的二硫键实现多聚化,然后通过糖基化、硫基化、切除前肽等加工过程,形成成熟的vWF多聚物。从血浆中分离得到的vWF是由分子量约250kD的相同亚单位组成的一系列大小不等的多聚物,最大可包含多达100个亚单位,其多聚化程度对于维持vWF的正常生物学活性具有重要意义。vWF多聚化程度越高,血栓的形成就越容易。vWF由血管内皮细胞和骨髓巨核细胞合成。vWF在高尔基体中的多聚化和加工修饰完成后,一部分持续分泌至血浆,另一部分贮存于Weibel-Palade小体或血小板的α颗粒中。内皮细胞和血小板中贮存的vWF是大分子量的多聚物,在凝血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vWF的生理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种:①作为凝血因子FⅧ的载体,保护其免受各种蛋白酶(凝血酶、纤溶酶及蛋白C)的作用而失活,使FⅧ在血浆中保持稳定,延长其半衰期,结合位点为成熟vWF亚单位氨基端的272个氨基酸残基;②在高剪切力条件下(如动脉血管损伤时),与内皮下胶原结合,结合位点为A1区和A3区;③与血小板膜GPⅠb-Ⅸ复合物结合,在止血过程中起桥梁作用,介导血小板黏附于血管损伤部位,结合位点为A1区的474~488位及514~542位氨基酸;④与血小板膜GPⅡb-Ⅲa结合,促进血小板的聚集,结合位点为C区的Arg-Gly-Asp(RGD)序列(1744~1746位氨基酸)。研究表明游离的vWF-血小板聚合物可以阻塞下游细小的循环血管,造成器官缺血,导致血栓性疾病的发生。此外,vWF基因突变可导致血管性血友病(von willebrand disease, vWD)。vWD是一组临床上常见的遗传性出血性疾病,大部分病人表现为止血功能降低。另一方面,vWF可作为潜在的研究凝血药物的新靶点。
研究表明,当机体出现生理性或是病理性出血,血小板首先聚集到受伤/异常的内皮细胞上。为促使更多的血小板聚集至伤口,vWF多聚物介导了两个血小板之间或是一个血小板与内皮细胞之间的连接。血小板表面表达多个vWF受体,当出现病理性或是生理性出血的时候,及在高剪切力的作用刺激下,这些受体被激活,vWF多聚物介导了更多的血小板之间及内皮细胞的交联,使血小板黏附到出血部位血管壁上,聚集,初级血栓形成。接着血小板又经过复杂的变化,激活凝血酶系统,血凝块收缩,血栓变得更坚实,更有效地起止血作用,这是二级止血作用。由此可知,vWF在初级血栓形成过程中起着必不可少的重要作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5460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