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刺激胰高血糖素样肽-1分泌的药物无效
申请号: | 201110054219.6 | 申请日: | 2011-03-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70661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19 |
发明(设计)人: | 惠宏襄;赵小宁;孙伟成;王剑英 | 申请(专利权)人: | 惠宏襄 |
主分类号: | A61K35/74 | 分类号: | A61K35/74;A61K36/718;A61P3/10;A61K31/4375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刘宇峰 |
地址: | 523808 广东省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刺激 血糖 素样肽 分泌 药物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糖尿病防治领域,特别涉及用于刺激与糖尿病相关的高血糖素样肽-1分泌的药物。
背景技术
糖尿病是一种血糖水平高于正常的疾病。糖尿病有三种主要类型,即Ⅰ型糖尿病(青少年糖尿病)、Ⅱ型糖尿病和妊娠糖尿病。在Ⅰ型糖尿病中,胰腺的β细胞不能合成足够的胰岛素。Ⅱ型糖尿病是糖尿病的主要形式,约占所有糖尿病患者的90-95%。这种类型的糖尿病通常开始于胰岛素抵抗,在这种情况下肌肉、肝脏和脂肪细胞不能对胰岛素做出恰当的反应。胰腺最终丧失了响应食物摄入而生产和分泌足够胰岛素的能力。妊娠糖尿病是因怀孕期间荷尔蒙变化或因胰岛素不足而引起的。血液中的葡萄糖不能进入细胞,从而升高血液中的葡萄糖水平。高浓度的血糖葡萄糖,也称为高血糖症,会损害神经和血管,引起并发症如心脏病、中风、肾功能障碍、失明、神经问题、牙龈感染以及截肢。胰岛素注射、降糖药物和生活方式改变如运动、体重控制和饮食疗法,是推荐的糖尿病治疗方法。目前也缺乏有效的预防措施,如任其发展,将成为不可逆性的改变,可导致患者病残或死亡,因此,对提高糖尿病的认识,重视早期诊断,有效预防和治疗并发病是当今值得重视的问题。
西方糖尿病药物通过补充胰岛素、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增加胰腺的胰岛素分泌和/或组织细胞的葡萄糖摄取来纠正高血糖症。在正常情况下,胰腺β细胞分泌足够的胰岛素来维持血糖浓度在一个狭窄范围内(72–126 mg/dL)。胰岛素刺激引发级联信号,增强了各种组织中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在糖尿病患者中,机体失去生产胰岛素的能力是由于β细胞凋亡或胰岛素抵抗。细胞因子、脂毒性和糖毒性是β细胞凋亡的三种主要刺激因素。
有许多类型的降糖药物,包括胰岛素促分泌剂(磺脲类、茴苯酸类)、胰岛素增敏剂(双胍类、二甲双胍、噻唑烷二酮类)、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米格列醇,阿卡波糖)。大多数降糖药物可能有副作用,如严重低血糖、乳酸性酸中毒、特质肝细胞损伤、永久性的神经缺陷、肠胃不适、头痛、头晕甚至死亡。
肠促胰素主要由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和糖依赖性胰岛素释放肽(GIP)组成。其中,GLP-1在2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GLP-1是人体内一种肠源性激素,在进食后,该类激素可促进胰岛素分泌,发挥葡萄糖浓度依赖性降糖作用。GLP-1由胰高血糖素原基因表达,在胰岛α细胞中,胰高血糖素原基因的主要表达产物是胰高血糖素,而在肠黏膜的L细胞中,前激素转换酶(PC1)将胰高血糖素原剪切为其羧基端的肽链序列,即GLP-1。GLP-1有2种生物活性形式,分别为GLP-1(7-37)和GLP-1(7-36)酰胺,两者之间仅有一个氨基酸序列不同,GLP-1约80%的循环活性来自GLP-1(7-36)酰胺。已证实,肠促胰素以葡萄糖浓度依赖性方式促进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并减少胰岛α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从而降低血糖。正常人在进餐后,肠促胰素开始分泌,进而促进胰岛素分泌,以减少餐后血糖的波动。但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其“肠促胰素效应”受损,主要表现为进餐后GLP-1浓度升高幅度较正常人有所减小,但其促进胰岛素分泌以及降血糖的作用并无明显受损,因此GLP-1及其类似物可以作为2型糖尿病治疗的一个重要靶点。
GLP-1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发挥降糖作用:(1)GLP-1具有保护β细胞的作用。GLP-1可作用于胰岛β细胞,促进胰岛素基因的转录、胰岛素的合成和分泌[1],并可刺激胰岛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抑制胰岛β细胞凋亡,增加胰岛β细胞数量。此外,GLP-1还可作用于胰岛α细胞,强烈地抑制胰高血糖素的释放,并作用于胰岛δ细胞,促进生长抑素的分泌;(2)GLP-1具有葡萄糖浓度依赖性降糖作用;(3)GLP-1具有减轻体重的功效。除此之外,GLP-1还具有许多其他生物学特性及功能,例如,GLP-1可能发挥降脂、降压作用,从而对心血管系统产生保护作用;它还可通过作用于中枢增强学习和记忆功能,保护神经。 然而,要将GLP-1应用于临床也面临着问题,那就是人体自身产生的GLP-1 极易被体内的二肽基肽酶IV(DPP-IV)降解,其血浆半衰期不足2分钟,必须持续静脉滴注或持续皮下注射才能产生疗效,这大大限制了GLP-1的临床应用。 为解决这一难题,学者们已经提出两种方案,一是开发GLP-1类似物,让其既保有GLP-1的功效,又能抵抗降解;二是开发DPP-IV抑制剂,使体内自身分泌的GLP-1不被降解。目前临床已经开发成功的这类药物有新型肽类似物如艾塞那肽、利拉鲁肽和DPP-4抑制剂,能增加GLP-1血清浓度并减缓胃排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惠宏襄,未经惠宏襄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5421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