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预加温热回收蒸汽发生器管系的系统和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10051934.4 | 申请日: | 2011-02-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00266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9-28 |
发明(设计)人: | 唐永明;D·兰克吕尔;S·弗 | 申请(专利权)人: | 通用电气公司 |
主分类号: | F22B1/00 | 分类号: | F22B1/00;F22G1/00;F22G3/00;F01K7/18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肖日松;谭祐祥 |
地址: | 美国*** | 国省代码: | 美国;US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温热 回收 蒸汽 发生器 系统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大体涉及联合循环动力装置并且更具体地涉及用于预加温热回收蒸汽发生器管系以便提供应力缓和以及在总的动力装置起动时间中的改进的系统和方法。
背景技术
大体地描述,联合循环动力装置使用燃气涡轮和蒸汽涡轮的组合以产生电力。具体地,燃气涡轮循环可与蒸汽涡轮循环通过热回收蒸汽发生器(“HRSG”)等等以操作的方式联合。
因为蒸汽涡轮循环由燃气涡轮的排气驱动,所以HRSG可能不变成完全运转直到燃气涡轮循环使蒸汽涡轮循环增加到适合的温度。例如,排气的温度随着燃气涡轮的点火温度增加而在起动时逐渐增加。尽管来自燃气涡轮的热的排气流过HRSG,但是在初始冷却的HRSG能够在充足的压力和温度下产生蒸汽之前,可能过去相当一段时间。在传统系统中,燃气涡轮因此可保持在较低的负载下直到HRSG的温度增加到HRSG可在希望的压力和温度下产生蒸汽的水平。
HRSG中产生的过热蒸汽可远离蒸汽涡轮几百英尺或更多定位。因此连接HRSG和蒸汽涡轮的管系可比产生的过热蒸汽冷几百度。然而,使过热蒸汽流过具有相对于蒸汽更冷的金属温度的管道可引起蒸汽在进入蒸汽涡轮时的温度下降。这种温度下降可导致设备使用寿命的损失或由于用于加热管道的时间不充分而延迟允许蒸汽进入涡轮。类似地,如果延迟蒸汽进入以允许逐渐加热管道,则由于产生的蒸汽旁通到冷凝器或另外地与被用于产生功相反,故可招致增加的操作成本。
因此希望改进的热回收蒸汽发生器系统以及相关的管系起动和加温程序。优选地,这种改进的系统和程序应缓和管系内的应力,同时也提供改进的起动时间。
发明内容
因此本申请描述热回收蒸汽发生器。热回收蒸汽发生器可包括过热器、第一涡轮分段、与过热器和第一涡轮分段连通的第一主蒸汽管路以及第一预加温管路,第一预加温管路定位在第一主蒸汽管路的下游使得来自过热器的蒸汽流预加热第一主蒸汽管路而不进入第一涡轮分段。
本申请另外提供起动热回收蒸汽发生器的方法。方法可包括以下步骤:在过热器中产生蒸汽流、引导蒸汽流通过第一主蒸汽管路、使蒸汽流转向通过第一预加温管路直到蒸汽流达到预定温度,以及一旦达到预定温度则引导蒸汽流到第一涡轮分段。
本申请另外提供热回收蒸汽发生器。热回收蒸汽发生器可包括过热器、第一涡轮分段、与过热器和第一涡轮分段连通的第一主蒸汽管路、第一预加温管路(第一预加温管路定位在第一主蒸汽管路的下游使得来自过热器的蒸汽流预加热第一主蒸汽管路而不进入第一涡轮分段)、第二涡轮分段、在第一涡轮分段的下游的再热器、与再热器和第二涡轮分段连通的第二主蒸汽管路以及第二预加温管路(第二预加温管路定位在第二主蒸汽管路的下游使得来自再热器的蒸汽流预加热第二主蒸汽管路而不进入第二涡轮分段)。
当结合若干附图和所附权利要求阅读以下详细描述时,本申请的这些和其它特征以及改进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将变得显而易见。
附图说明
图1是已知的热回收蒸汽发生器系统的示意图。
图2是可在本文中描述的热回收蒸汽发生器系统的示意图。
部件列表
100 热回收蒸汽发生器
105 蒸汽流
110 高压级
120 中压级
130 低压级
140 冷凝器
160 高压过热器
170 高压级主蒸汽管路
180 高压级主蒸汽管路阀
190 高压级主蒸汽管路控制阀
200 再热器
210 冷却的再热管路
220 冷却的再热管路阀
230 高压串联旁通管路
240 高压串联旁通管路串联阀
250 中压级主蒸汽管路
260 热的再热隔离阀
270 中压级主蒸汽管路控制阀
280 热的再热旁通管路
290 热的再热旁通管路阀
300 热回收蒸汽发生器
310 高压分段预加温管路
320 高压分段预加温管路阀
330 中压分段预加温管路
340 中压分段预加温管路阀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通用电气公司,未经通用电气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5193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