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牛奶中三聚氰胺含量的纳米磁珠检测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110051660.9 | 申请日: | 2011-03-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54453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05 |
发明(设计)人: | 沈安彪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 |
主分类号: | G01N21/33 | 分类号: | G01N21/33;G01N1/28 |
代理公司: | 上海伯瑞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7 | 代理人: | 周兵 |
地址: | 20003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牛奶 三聚 含量 纳米 检测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三聚氰胺含量的检测方法,具体为牛奶中三聚氰胺含量的纳米磁珠检测方法,属于食品安全领域。
背景技术
2008年的“三鹿婴幼儿奶粉事件”,引发了人们对奶制品安全的极大关注。虽然国家采取了很多有力的控制措施,但是,牛奶中三聚氰胺事件仍然屡禁不止。对此消费者非常担忧,经常听到家长说“我家孩子喝的牛奶不知有没有三聚氰胺?喝什么牛奶好?”由于奶粉安全影响到孩子的健康,这对家长是头等大事。因此,面对我国面广量大的牛奶市场,我想能否研究一种能让普通市民掌握的快速识别三聚氰胺的方法,让消费者自己能辨别三聚氰胺,真正喝到放心奶。从资料上发现,目前检测牛奶中三聚氰胺的方法大多是仪器检测,经常是代价高又耗时长,许多厂家不能检测、一般家庭更是无法掌握。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了一种牛奶中三聚氰胺含量的纳米磁珠检测方法;改变了传统检测技术中利用生物酶存在的不足,基于纳米技术研究一种简便易行的牛奶中三聚氰胺快速检测新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牛奶中三聚氰胺含量的纳米磁珠检测方法,其具体步骤为:
1)分别取5.2g FeCl3·6H2O和2.7969g FeSO4·7H2O以及12.1M的浓盐酸0.85mL溶解于200mL H2O中,超声脱氧,然后将以上溶液滴加到250mL,0.75M NaOH溶液中;所述反应温度为80℃,磁力搅拌进行;
2)取25mL上述磁性纳米颗粒溶液,加入1mL水,再用乙醇稀释到150mL,超声振荡30分钟,滴加0.4mL APTES(或PEG、Dextran),室温下搅拌7小时。反应完毕,用磁分离器将纳米颗粒从反应介质中分离,并用乙醇溶液清洗3次,配成不同类型的Fe3O4纳米磁珠溶液。
3)在1mL底物缓冲液,10μL H2O2,10μL磁性纳米颗粒,温度为20℃,pH值为6的条件下,分别添加10、20、50、100、150、200、250和300μL TMB于反应体系中,测定不同TMB用量对磁性纳米颗粒类酶活性的影响;
在1mL底物缓冲液,200μLTMB,10μL磁性纳米颗粒,温度为20℃,pH值为6的条件下,分别添加5、10、15、20、25、和30μLH2O2于反应体系中,测定不同H2O2用量对磁性纳米颗粒类酶活性的影响;
4)根据上述结果,按1mL缓冲液,200μL TMB,20μL双氧水和10μL磁性纳米颗粒设置反应体系,用HCl或者NaOH来调节反应pH值在3~9,温度4~60℃,反应时间1~8min,研究反应条件对磁性纳米颗粒类酶活性的影响:
5)将不同浓度的三聚氰胺储备液(甲醛溶解)分别加入本身不含三聚氰胺的2mL牛奶或1g奶粉中,使其中三聚氰胺的浓度分别为1、5、50、100、500、1000mg/kg,然后在1mL缓冲液中,依次加入200μL三聚氰胺、20μL双氧水混匀1min,再加入200μL TMB和10μL Fe3O4纳米磁珠,6min后中止反应,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其吸光度。
所述的结果表明,在最优化反应条件下,牛奶样品中三聚氰胺的浓度对数与吸光度值呈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直线回归方程为Y=-0.3087X+1.401,其中,反应物TMB和H2O2的最佳用量分别为200和20μL,最佳反应pH值为4,温度和反应时间分别为20℃和6分钟。
制作纳米磁珠检测牛奶三聚氰胺标准色卡。
上述条件下建立的牛奶中三聚氰胺Fe3O4纳米磁珠检测方法,具有检测时间短、成本低、稳定性好、检测试剂易回收和反复使用等优点,在实时、灵敏地检测三聚氰胺中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图1为四种纳米磁珠催化显色与活性的比较;
图2为TMB与H2O2对Fe3O4纳米磁珠催化反应的影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未经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5166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