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铁路桥梁承台中顶层钢筋网片的定位施工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110050790.0 | 申请日: | 2011-03-03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94391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6-15 |
| 发明(设计)人: | 梁超;张宏斌;曹晔;李彬;芮世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铁四局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01D21/00 | 分类号: | E01D21/00;E02D27/14 |
| 代理公司: | 安徽省合肥新安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4101 | 代理人: | 何梅生 |
| 地址: | 230041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铁路 桥梁 台中 顶层 钢筋 定位 施工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铁路桥梁承台中顶层钢筋网片的定位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客运专线及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及大规模建设,大量采用铁路桥结构,铁路桥的下部多采用桩基承台基础,在桩基承台基础中,承台钢筋一般分为顶层钢筋和底层钢筋,侧面采用直径较小的钢筋联接成“箱”形。施工期间,承台顶部钢筋网片必须采用搭设支架的形式进行固定,否则无法确保网片的标高的准确性、无法确保网片不出现较大下拱。目前的支撑体系多采用Φ48×3.5mm钢管、Φ20~Φ25钢筋支立、梅花型布置,直接支撑承台顶层钢筋网片,施工期间和施工后支撑体系无法取出,相应的结构不能重复利用,因此造成投入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避免上述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铁路桥梁承台中顶层钢筋网片的定位施工方法,以改善传统铁路承台钢筋安装施工支撑体系耗用材料多、重复利用率低、施工困难的现况。
本发明解决技术问题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铁路桥梁承台中顶层钢筋网片的定位施工方法,其特点是按如下过程施工:
a、以承台内钻孔桩桩头或基坑内混凝土垫层为基础,在所述基础上搭设各钢管支架,所述各钢管支架的顶端在顶层钢筋网片所在平面中形成“井”字形平面;
b、以所述钢管支架为支撑,通过钢筋绑扎形成顶层钢筋网片,在所述顶层钢筋网片的上方设置钢管横担,所述钢管横担的两端搭设在承台侧模板上,在钢管横担上设置吊钩;
c、使用吊钩提吊顶层钢筋网片,使所述顶层钢筋网片脱离钢管支架的承托,拆除可作回用的钢管支架,由所述钢管横担及吊钩保持顶层钢筋网片的设计位置;在后续混凝土浇筑时,顶层钢筋网片连同吊钩均被埋于混凝土中。
所述钢管支架采用Φ48×3.5mm的钢管。
所述钢管横担采用Φ48×3.5mm的钢管。
与已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有益效果体现在:
1、本发明利用承台顶面钢筋网片安装前后支撑体系的转换,有效避免了承台混凝土施工时用于支撑体系的钢管支架的浪费,并且具有良好的结构稳定性,钢管支架可重复利用,减少了一次投入,经济效益明显;
2、本发明结构设计及支撑体系的转换简单方便,所用材料为标准件,现场施工速度快,能有效的缩短施工周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顶层钢筋网片绑扎阶段支撑体系平面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顶层钢筋网片绑扎阶段支撑体系立面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顶层钢筋网片固定阶段支撑体系平面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顶层钢筋网片固定阶段支撑体系立面示意图。
图中标号:1钢管支架、2顶层钢筋网片、3钢管横担、4承台两侧模板、5吊钩、6十字扣件。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施例按如下过程施工:
1、以承台内钻孔桩桩头或基坑内混凝土垫层为基础,在基础上搭设钢管支架1,钢管支架1的顶端在顶层钢筋网片2所在平面中以其水平钢管和直立钢管通过十字扣件6固定连接形成“井”字形平面,以此构成具有设计标高的安装阶段支撑体系,用于承托顶层钢筋网片2,承受顶层钢筋网片2的荷载及其他施工荷载;
2、以钢管支架1为支撑,通过钢筋绑扎形成顶层钢筋网片2,在顶层钢筋网片2的上方设置各钢管横担3,钢管横担3的两端搭设在承台侧模板4上,在钢管横担3上设置吊钩5;
3、使用吊钩5向上提吊顶层钢筋网片2,使顶层钢筋网片2脱离钢管支架1的承托,拆除钢管支架1以作回用;转而采用固定阶段支撑体系,即由钢管横担3及吊钩5保持顶层钢筋网片2的设计位置上,钢管横担3上的荷载通过承台侧模板4传递到模板底部的混凝土垫层上;在后续混凝土浇筑时,顶层钢筋网片2连同吊钩5被埋于混凝土中。
具体实施中,钢管支架1和钢管横担3均采用Φ48×3.5mm的钢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铁四局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中铁四局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5079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生物富硒大米培育方法
- 下一篇:一种多点连动式日光温室横向换气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