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立式旋流式气体分离过滤一体机无效
申请号: | 201110048810.0 | 申请日: | 2011-03-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51453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8-17 |
发明(设计)人: | 刘荣甫;白文辉;关宇;孙佳利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中电联环保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50/00 | 分类号: | B01D50/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卓华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99 | 代理人: | 蔡勤增 |
地址: | 100070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立式 旋流式 气体 分离 过滤 一体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立式旋流式气体分离过滤一体机,主要用于气体中的颗粒物等杂质的分离,可用于气体净化处理,特别是工业有机废气催化氧化或还原处理的预处理。
背景技术
目前,用于分离气体中的颗粒物(包括固体和液体)等杂质的方法包括旋流分离和过滤分离,其中旋流分离适应于分离粒径相对较大的颗粒物,通常采用旋流分离器,所述旋流分离器的壳体的侧臂上设有切向进风的旋流进风口,将待处理气流切向引入壳体,在壳体内形成由上向下的进气旋流,依靠离心作用将气体中的颗粒物甩到壳体壁上进而沉降到壳体底部,进气旋流达到壳体底部后转向向上,形成出气旋流,通过壳体横截面的中部区域流向设置在壳体顶部的出气口;而过滤分离则往往是利用过滤材料的过滤作用除去粒径相对较小的颗粒物,例如可以采用过滤材料制成一端封死的过滤管,将若干过滤管安装在过滤器的壳体内,将待处理气体通过固过滤器的进气口引入其壳体内,气体穿过过滤管的筒壁进入过滤管内,然后通过位于过滤管另一端的出口流出,在气体穿过过滤管筒壁时,其中含有的颗粒物被过滤材料阻挡或吸附,从而起到气体净化作用。
上述分离方法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使用,可以作为气体净化处理的主要处理方法,也可以作为其他气体净化方式的预处理,以去除待气体中的颗粒物。例如,对于工业有机废气,通产需要采用催化氧化或还原的方式消除其中的有机污染物,而在催化氧化或还原之前,需要依次进行旋流分离和过滤分离,即先经过旋流分离器除去粒径较大的颗粒物,然后通过过过滤器滤除粒径较小的颗粒物,以避免颗粒物对后续催化氧化或还原处理的不利影响。由于旋流分离和过滤分离是采用不同设备分别完成的,由此带来了两方面的缺陷:一是系统的总体结构复杂,生产成本高,占地面积大,二是管道多,动力消耗大。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立式旋流式气体分离过滤一体机,采用这种设备可以同时进行旋流分离和过滤分离,有利于减小系统的总体结构和占地面积,减小设备的生产成本和动力消耗。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立式旋流式气体分离过滤一体机,包括立式的壳体,所述壳体上设有旋流进风口,所述壳体内设有竖向的过滤管,所述过滤管位于所述壳体横截面的中部,所述过滤管的下端封闭,所述壳体内安装有隔板,所述隔板位于所述旋流进风口的上方,并设有与所述过滤管数量相等的通孔,所述过滤管的上端连接或穿过所述隔板上与其对应的通孔,并与所述通孔的孔壁之间密封。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是:本发明采用与旋流分离器相同或相似的壳体,通过旋流进风口引入气流在壳体内,在壳体内近侧壁区域内形成向下的进气旋流,将粒径较大的颗粒物分离出去,由此实现了对颗粒物的旋流分离,当进气旋流达到壳体底部后转向,从壳体内近中轴区域内(即横截面的中部)形成向上的出气旋流,构成出气旋流的气体受隔板的阻挡,与过滤管相遇后穿过过滤管的筒壁后进入过滤管内,并从过滤管上端的开口流向壳体顶部的出气口,由此实现了对气体的过滤。由于本发明在同一个壳体内实现了旋流分离和过滤,将原来的两个设备变为一个设备,由此简化了系统的总体结构,减小了系统的占地面积、材料消耗以及生产成本;由于进气旋流和出气旋流分别占用壳体内的不同空间,使得旋流分离和过滤互不妨碍,由此保证了净化效果;由于减少并简化了管道和设备内部的气流过程,由此减小了系统的阻力,降低了动力消耗;由于出气旋流具有一定的旋转性,并且旋转速度适宜,由此在保证过滤效果的同时,依靠旋流的冲击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对过滤管的振打和气流冲刷,自动清除固结在过滤管上的颗粒物,实现了过滤管的自清洁,并且,还可以通过对过滤管上下两端的安装固定方式的优化,可以控制过滤管在出气旋流作用下的振动方式和幅度,在兼顾过滤效果和设备使用寿命的同时,改善自清洁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在主视方向上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在主视方向上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在俯视方向上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中电联环保工程有限公司,未经北京中电联环保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4881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车用卡扣式装配结构
- 下一篇:一种含有咪鲜胺的杀菌组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