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发电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1110046714.2 | 申请日: | 2011-02-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54432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16 |
发明(设计)人: | 林一六;吉田丰 | 申请(专利权)人: | 林一六;吉田丰;黑岩阳一郎 |
主分类号: | F01D15/10 | 分类号: | F01D15/10;F01K11/02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11038 | 代理人: | 黄永杰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发电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使用了碳化装置的发电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正在进行从有限的资源取得更多的能量,并且减少取得能量时所发生的二氧化碳的研究。
目前,已知有相比燃烧未进行碳化处理的物质,燃烧进行了碳化处理的物质的方式能够回收热、电等有价物质。另外,还已知有可降低由燃烧带来的二氧化碳发生量。
因此,目前正在开发碳化装置。例如在专利文献1的碳化装置中,通过二重壳构造的回转炉从下部向原料层通气,得到良好的碳化效率。
但是,来自碳化装置的排热此时为作为热源利用的程度,不能有效地利用全部热能量。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253267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情况而创立的,其课题在于,提供一种有效利用从碳化装置排出的热能量并能够降低二氧化碳发生量的发电系统。
为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具备:将碳化原料碳化制成碳化物的碳化装置;通过与该碳化装置的排热进行热交换而生成第一蒸汽的排热锅炉装置;以碳化物为燃料的碳锅炉装置;混合联管箱,其导入所述第一蒸汽和从所述碳锅炉装置生成的第二蒸汽,并作为使压力均匀化的混合蒸汽排出;以来自所述混合联管箱的混合蒸汽为驱动源进行发电的发电装置;将由所述发电装置发电了的电进行蓄电的蓄电器。
根据本方面,通过将从混合联管箱排出的压力均匀化的混合蒸汽作为发电装置的驱动源进行发电,其中上述混合联管箱导入通过与由碳化装置生成的热能量进行热交换而生成的第一蒸汽、和以由碳化装置生成的碳化物为燃料的碳锅炉装置中生成的第二蒸汽,由此可以高效地利用碳化装置的排热进行发电,可以实现能量的有效利用,可以降低二氧化碳发生量。
本发明第二方面特征在于,在第一方面记载的发电系统中,所述第一蒸汽通过所述碳化装置的排出气体和水的热交换而生成。
本发明第三方面特征在于,在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记载的发电系统中,所述第二蒸汽通过所述碳锅炉装置的燃烧排气和水的热交换而生成。
本发明第四方面特征在于,在第一~第三方面中任一方面记载的发电系统中,所述混合联管箱具备作为暂时贮存导入的所述第一蒸汽和所述第二蒸汽的缓冲室起作用的内部空间。
本发明第五方面特征在于,在第一~第四方面中任一方面记载的发电系统中,所述发电装置经由蒸汽涡轮机进行发电。
本发明第六方面特征在于,在第一~第五方面中任一方面记载的发电系统中,所述碳锅炉装置以由所述碳化装置制造的碳化物为原料。
根据本发明的发电系统,可以使用碳化装置高效地发电,可以降低二氧化碳发生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发电系统的概略系统图。
图2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碳化炉的概略图。
图3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混合联管箱的概略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发电系统的概略系统图,图2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碳化炉的概略图,图3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混合联管箱的概略图。
如图1所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发电系统1包括:将碳化原料热分解为碳化物和排出气体的碳化装置10、对碳化装置10的排热进行热交换生成第一蒸汽31的排热锅炉装置30、使通过碳化处理生成了的碳化物燃烧的碳锅炉装置40、导入来自排热锅炉装置30的第一蒸汽31和由碳锅炉装置40生成的第二蒸汽41且排出压力均匀化后的混合蒸汽的混合联管箱50、以该混合蒸汽为驱动源进行发电的蒸汽涡轮机发电装置即发电装置60、对发出的电进行蓄电的蓄电器70。
如图2所示,碳化装置10具备使碳化原料燃烧的容器即炉体11。炉体11为一端侧的内径为最小径且朝向另一端侧其内径逐渐增大的圆筒形状,被横向地且旋转自如地载置于多个支持体12上。在炉体11的外周设置齿轮部13,在齿轮部13上以啮合的状态卷绕有驱动链14,驱动链14由驱动电动机15进行驱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林一六;吉田丰;黑岩阳一郎,未经林一六;吉田丰;黑岩阳一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4671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