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混凝土泵送设备的动力驱动装置和混凝土泵送设备无效
申请号: | 201110045442.4 | 申请日: | 2011-02-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50303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29 |
发明(设计)人: | 刘波;郭岗;裴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5B11/02 | 分类号: | F15B11/02;F15B13/02;F04B15/02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3 | 代理人: | 桑传标;王凤桐 |
地址: | 410013 湖南省***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混凝土泵 设备 动力 驱动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混凝土泵送设备的动力驱动装置和包括该动力驱动装置的混凝土泵送设备。
背景技术
CN201386294Y公开了一种工程机械用双动力装置,如图1所示,该装置包括第一动力源1、第二动力源2、第一液压泵3、液压马达6、分动箱7和第二液压泵8,所述第一动力源1通过所述第一液压泵3和液压马达6传动连接到所述分动箱7的第一动力输入端,所述第二动力源2传动连接到所述分动箱7的第二动力输入端,所述分动箱7的动力输出端传动连接所述第二液压泵8。该工程机械用双动力装置具有两条动力输出路线,第一条动力输出路线为:第一动力源1驱动第一液压泵3,第一液压泵3驱动液压马达6旋转,液压马达6通过分动箱7驱动第二液压泵8,第二液压泵8再驱动工作元件工作;第二条动力输出路线为:第二动力源2通过分动箱7驱动第二液压泵8,第二液压泵8再驱动工作元件工作。上述工程机械用双动力装置的优点在于可以分别将第一动力源1和第二动力源2设定为电动机和发动机,这样,在有外用电源的地方就能通过电动机来驱动第二液压泵8,达到节能和环保的目的,降低了使用成本;在停电或无外用电源的地方就通过发动机驱动第二液压泵8,使用方便。但是,由于第一动力源1和第二动力源2不能同时工作,所以无法满足高压大排量混凝土泵送设备的需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满足高压大排量混凝土泵送设备对功率的需求的混凝土泵送设备的动力驱动装置和包括该动力驱动装置的混凝土泵送设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混凝土泵送设备的动力驱动装置,该装置包括第一动力源、第二动力源、第一液压泵、液压马达、分动箱和第二液压泵,所述第一动力源通过所述第一液压泵和液压马达传动连接到所述分动箱的第一动力输入端,所述第二动力源传动连接到所述分动箱的第二动力输入端,所述分动箱的动力输出端传动连接所述第二液压泵,所述第二液压泵通过液压驱动管路液压驱动工作元件,其中,所述第一液压泵的出油口液压连接到所述液压驱动管路。
优选地,该装置包括液压控制元件,用于控制所述第一液压泵的出油口选择性地与所述液压马达的进油口连通或者与所述液压驱动管路连通。
优选地,所述液压控制元件包括第一插装阀和第二插装阀,所述第一插装阀的两个工作油口分别与所述第一液压泵的出油口和所述液压马达的进油口液压连接,所述第二插装阀的两个工作油口分别与所述第一液压泵的出油口和所述液压驱动管路液压连接。
优选地,所述液压控制元件包括换向阀,该换向阀的两个工作油口分别与所述第一插装阀的控制油口和所述第二插装阀的控制油口液压连接。
优选地,所述换向阀的进油口液压连接到所述第一液压泵的出油口。
优选地,所述换向阀的进油口液压连接到所述第二液压泵的出油口。
优选地,所述换向阀的进油口和所述第一液压泵的出油口之间的管路上串接有第一单向阀,所述换向阀的进油口和所述第二液压泵的出油口之间的管路上串接有第二单向阀。
优选地,所述液压控制元件包括二位三通换向阀,该二位三通换向阀的进油口液压连接到所述第一液压泵的出油口,一个工作油口液压连接到所述液压马达的进油口,另一个工作油口液压连接到所述液压驱动管路。
优选地,所述液压驱动管路上串接有第一换向阀,所述第一液压泵的出油口液压连接到所述第一换向阀与所述第二液压泵之间的所述液压驱动管路。
优选地,所述液压驱动管路上串接有第一换向阀,所述第一液压泵的出油口通过第二换向阀液压连接到所述第一换向阀与所述工作元件之间的所述液压驱动管路。
优选地,所述第一动力源为电动机,所述第二动力源为发动机。
此外,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混凝土泵送设备,其中,该混凝土泵送设备包括上述动力驱动装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4544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