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力变压器多通道有源降噪系统的人机交互界面无效
申请号: | 201110044438.6 | 申请日: | 2011-02-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76634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9-07 |
发明(设计)人: | 薛金佩;陶建成;邱小军;张丽敏;韩宁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大学 |
主分类号: | H02J13/00 | 分类号: | H02J13/00;G05B19/04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0093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力变压器 通道 有源 系统 人机交互 界面 | ||
1.一种电力变压器多通道有源降噪系统的人机交互界面,其特征在于,该系统包括以下部分:
(1)多通道自适应控制器的系统设置模块,它包括通道校准、输出设置、输入输出配对、用户设置、控制器的工作状态设置子模块;
(2)多通道自适应控制器的数据通讯模块,它包括串口通讯、串口设置子模块;
(3)多通道自适应控制器的显示监测模块,它包括初始声压级、输入输出信号幅度显示、各通道误差传声器处声压级监视、有源控制效果显示、控制收敛图形显示、报警报告子模块;
(4)多通道自适应控制器的测量工具模块,它包括信号发生器、示波器子模块;
(5)多通道自适应控制器的建模功能模块,它包括离线建模设置、在线建模设置、声场建模复位子模块;
(6)多通道自适应控制器的控制功能模块,它包括通道开关控制、控制参数显示与输入、控制开关子模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通道有源降噪系统的人机交互界面,其特征在于,通过控制参数显示与输入子模块对100Hz、200Hz、300Hz的收敛系数和泄漏系数分别进行设置,作为命令输出传送至自适应有源控制器,使得控制灵活有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通道有源降噪系统的人机交互界面,其特征在于,在“噪声控制”、“噪声衰减量显示”和“声压级历史记录”部分设置了选择项,可以快捷查看到目前的控制对象是100Hz、200Hz、300Hz的单频峰值还是其组合峰值,并显示控制效果。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通道有源降噪系统的人机交互界面,其特征在于,计算机和自适应有源控制器之间的数据传输可以通过串口完成,也可以通过并口、USB接口、网口、红外接口以及蓝牙等多种方式完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通道有源降噪系统的人机交互界面,其特征在于,通过使用优先级判断,保证计算机和自适应有源控制器之间的命令输出和数据传输的有效进行;设定命令输出优先级高于数据传输优先级,则计算机和自适应有源控制器需要进行命令输出时,强制暂停数据传输,直至完成计算机和自适应有源控制器之间的命令输出。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通道有源降噪系统的人机交互界面,其特征在于,通过串口设置子模块确保计算机和自适应有源控制器之间的正确数据传输,并令计算机和自适应有源控制器每隔一段时间进行一次数据更新,该时间间隔可在程序中进行设定。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通道有源降噪系统的人机交互界面,其特征在于,通过有源控制效果显示和控制收敛图形显示子模块对多通道有源降噪系统的降噪情况进行直观有效地显示;通过控制收敛图形显示子模块,可以清楚看到随着时间的变化,所选择的频率成分的声压级变化情况,从而直观地看到系统的降噪效果。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通道有源降噪系统的人机交互界面,其特征在于,通过通道开关控制子模块对每个通道进行有效的开关控制,同时设置了针对输入输出所有通道的总开关,使得界面操作便捷化。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通道有源降噪系统的人机交互界面,其特征在于,通过建模功能模块完成多通道有源降噪系统的建模部分,可以选择离线建模或在线建模,根据输入输出信号幅度显示子模块可以看出当前是在对哪一个通道进行建模;离线建模时可对每个通道的建模时间进行设置,由进度条直观显示出建模进行的情况,同时在输入输出信号幅度显示子模块中,通过各通道幅度的大小提示当前哪一个通道正在进行建模,并在离线建模结束后跳出提示对话框。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通道有源降噪系统的人机交互界面,其特征在于,通过控制开关子模块对系统是否进行控制和跟踪控制进行控制;当“控制信号”按键为“关”时,表示此时的声场是未进行有源控制的,即是初始声场,此时对各通道的声压级不断进行刷新;当“控制信号”按键为“开”时,表示此时的声场是已经开始受到有源控制的,则在“控制信号”按键由“关”变为“开”时,保存该时刻的各个声压级作为初始声压级,并在“控制信号”保持“开”的状态下,令各初始声压级保持不变,以便进行之后噪声衰减量的计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大学,未经南京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44438.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