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井下救灾机械手有效
| 申请号: | 201110043966.X | 申请日: | 2011-02-2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52310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8-17 |
| 发明(设计)人: | 沈鹤群;秦建军;刘子辰;马瑞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
| 主分类号: | B25J11/00 | 分类号: | B25J11/00;B25J15/10;A62B99/0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100044***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井下 救灾 机械手 | ||
所属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机械手领域,具体地说,它是关于将手动驱动力传递到井下,进而控制机械手做出相关动作,实现井下施救目的的一种机械手。
技术背景
目前,对于人员被困于井下,救援部门主要采取的施救方式为:(1)先绳降放下探测器,探测井下是否存在有害气体,之后若存在有害气体,救援人员会先做好防护措施后再绳降下井,下井后将被困者用绳子固定,再由井上人员先将井下救援人员提升,最后提升被困人员,该方式会直接威胁到救援人员的人身安全,并且过程繁琐,影响救援效率。(2)用挖掘机在井边挖纵井,深度达到被困者所在位置时,再挖横井,打通救灾通道后,救灾人员下井施救。此种方式较费时费力,且挖井的过程中,可能由于挤压对被困者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因此,现有救援落井者的方式均不理想。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避免现有井下救援设备须派救援人员下井营救的危险或挖侧井的方式带来施救困难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在井上操作即可达到快速、安全施救目的的机械手,此发明结构简单,采用纯机械操作,如操作正确对井下人员不会造成二次伤害。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井下救灾机械手由井上三脚架、提升机构、张合机构、卡锁机构、充气机构、翻转机构和监控系统组成。
所述三脚架上装有控制机械手的提升机构、张合机构和翻转机构的四个绞盘、气泵及井上视频器。支架上方为一个平台,其上固定两个套筒和四个定滑轮,并开 有三个方孔,绞盘上的钢丝绳通过定滑轮后穿过方孔与机械手固定。
所述提升机构是由框架和提升绞盘,框架上方固定有一根方口竖杆,竖杆穿过三脚架平台上两个套筒,用两根竖杆使框架不会发生旋转。提升绞盘上的钢丝与框架横杆相连,通过摇动绞盘从而使框架得以提升。
所述张合机构是由T型架、抓手、滑动杆、张合轴、张开定滑轮和绞盘组成。T型架对称位置装有张合轴,四个独立抓手通过张合轴与T型架连接,抓手上有软材料进行包裹。T型架和抓手开有尺寸相同的滑槽,滑动杆安装在T型架和抓手滑槽内。T型架滑槽底部安有一个张开定滑轮,一个绞盘钢丝通过张开定滑轮后与滑动杆连接,通过摇动此绞盘使滑动杆得以向下运动,从而利用杠杆原理带动四个独立抓手张开。另一个绞盘钢丝直接与滑动杆连接,摇动绞盘使滑动杆向上运动,从而利用杠杆原理带动四个独立抓手闭合。
所述卡锁机构是由卡销和弹簧组成,卡销前段为斜面,卡销后部套有弹簧,卡销尾部装有拉环,T型架立架上开有卡锁槽,卡锁放置其中。滑动杆在T型架向上滑动时,挤压卡销使弹簧压缩,从而卡锁收回,滑动杆通过卡锁后弹簧恢复原长使卡销伸出,从而使滑动杆不得再向下运动。通过拉动卡销尾部拉环可使卡销缩回,使滑动杆重新得以向下运动。
所述充气机构是由气囊、导气管和气泵组成。气囊固定在四个独立抓手的空隙间和T型架下部,通过导气管使得气囊与三脚架上气泵连接。通过气泵工作使得气囊充气,从而对人进行固紧。
所述翻转机构是由翻转轴、T型架和绞盘组成。翻转轴一端与T型架固定,另一端与框架连接。绞盘钢丝与T型架翻转杆连接。通过摇动绞盘从而使T型架相对于框架发生旋转。
监控系统是由井下摄像头,井上控制视频设备,云台组成。云台固定在框架上,通过井上控制视频设备可实现摄像头360度加180度旋转。利用无线传输井上监视器会实时显示井下情况。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可以在救援人员不下井的情况下,在狭小且具有有害气体的井下进行救援,保证了救援人员的人身安全,只需要在井上进行手动操作即可达到机械手抓人、固定、提升一系列动作,操作简便,节省时间。并且此装置结构简单方便救援人员运输及携带,有效地提高了救援工作的效率。另外,此装置保养简单,使用寿命长。
利用现有的技术即可实现,系统整体的制造工艺简单、装配可实现性强。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总体装配图;
图2是井上三脚架装配图;
图3是井下机械手装配图;
图4是卡锁机构的局部示意图;
图5是井下机械手翻转和张开的局部示意图,5-A为翻转状态,5-B为张开状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未经北京建筑工程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4396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