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热平衡的陶瓷辊道窑炉温度解耦控制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1110043242.5 | 申请日: | 2011-02-23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75079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9-07 |
| 发明(设计)人: | 陈静;罗爱军;袁佑新;夏泽中;肖纯;谭思云;向馗;吴雪;杨坤;肖林;黄思雨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理工大学 |
| 主分类号: | F27B9/40 | 分类号: | F27B9/40 |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2102 | 代理人: | 王守仁 |
| 地址: | 430071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平衡 陶瓷 辊道窑 炉温 度解耦 控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窑炉温度解耦控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热平衡的陶瓷辊道窑炉温度解耦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在陶瓷窑炉控制系统中,窑炉温度是陶瓷烧成工艺的重要参数,直接影响到制品的成品率和优品率。陶瓷辊道窑炉温度控制系统为一阶带纯滞后的大惯性系统,而且具有时变性。由于窑炉炉体是连续的,各加热烧嘴交错连续放置,之间没有隔离,窑炉内部热量是流动的,所以各烧嘴之间温度控制相互耦合,其中某一烧嘴工作,必定影响到相邻烧嘴对应温区的温度变化。
解耦控制可以将各回路之间强耦合的多输入多输出系统变换成若干个相互独立的单变量系统,使得某一输入只对某一输出起作用,从而使整个系统达到一个稳定可靠的工作状态。
目前国内也有温度解耦控制相关的发明专利,隧道窑多点温度的解耦控制方法200410084395.4,基于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的多变量系统神经网络解耦的简便方法200510123198.3,多变量时滞系统解耦控制器解析设计方法200510112229.5,自适应温度实时控制注塑机控制器控制方法及其控温电路200610050743.5,工业过程中非方系统的解耦控制方法200710036782.4和注塑机料筒温度同步控制系统及方法200910095350.X等,这些专利能较大程度上降低多变量温度耦合的问题,但也存在明显的不足之处:控制系统体积大,集成度低,硬件复杂,能耗高,性价比低。并且,上述控制方法或者高度依赖于被控对象的数学模型,或者依赖操作人员的经验,或者计算过程复杂,计算量大。对于陶瓷辊道窑炉温度这类难以建立精确数学模型的复杂控制对象,上述温度解耦控制方法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因此,有必要研究一种更加简单高效的陶瓷辊道窑炉温度解耦控制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实现相对简单、控制精度高和性能稳定可靠的陶瓷辊道窑炉温度解耦控制方法。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的基于热平衡的陶瓷辊道窑炉温度解耦控制方法,是利用一种由多个PID控制器和1个解耦补偿器及窑炉炉体组成的控制系统对陶瓷辊道窑炉温度进行解耦控制的方法,具体是:
第一步,在窑炉开始升温阶段,先根据产品烧成曲线确定窑炉内每个烧嘴对应温区的目标控制温度TSi,然后整定PID控制器(1)的参数,此时解耦补偿器(2)输出解耦量均为0;i=1,2,…,m;
第二步,当实际检测到的温度Ti升至目标控制温度TSi附近时,计算各烧嘴之间温度耦合系数,得到温度解耦补偿器(2)输出解耦量,通过解耦量对各自回路的PID控制器输出量uki进行补偿,得到补偿之后的控制量uki*;i=1,2,…,m;
第三步,补偿之后的控制量uki*通过执行器实时调整对应烧嘴的燃气量;
经过上述步骤,实现对陶瓷辊道窑炉温度的控制。
本发明在第一步中,开始升温时根据产品烧成曲线整定每个PID控制器的初始参数。
本发明在第二步中,主要根据每个烧嘴单独工作时引起相邻烧嘴对应温区的热量变化,确定其对相邻烧嘴温度耦合作用大小,作为温度解耦补偿量,对相应PID控制器输出量进行调整。
本发明可以直接根据某一烧嘴工作引起其相邻烧嘴热量变化整定其对相邻烧嘴的温度耦合系数。
每个PID控制器的参数可以采用成熟的PID整定方法,该方法主要有扩充临界比例度法、扩充响应曲线法或凑试法。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主要的优点:
其一.对现场操作人员的经验要求不高,自动化程度提高,自动整定各闭环控制参数,可靠性高,实时性强。
其二.计算简单,降低了解耦过程的复杂度,便于工程实现。
其三.物理意义明确,不需要知道窑炉温度的精确数学模型。
总之,本发明和现有陶瓷辊道窑炉温度解耦控制方法相比,PID控制器参数整定过程简单,控制精度和效率大大提高,实时性好,工作稳定可靠。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种基于热平衡的陶瓷辊道窑炉温度解耦控制方法原理示意图。
图2是窑炉内i#烧嘴对应温区在其单独加热时升温曲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理工大学,未经武汉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4324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