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压缩机及具有该压缩机的空调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1110042839.8 | 申请日: | 2011-02-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44592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22 |
发明(设计)人: | 卢林高;郑晓峰;赵旭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4C23/00 | 分类号: | F04C23/00;F04C29/00;F04C29/06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40 | 代理人: | 吴贵明 |
地址: | 51907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压缩机 具有 空调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压缩机及具有该压缩机的空调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转子式压缩机均采用高背压结构,通过分液器吸入气态冷媒在气缸内压缩。压缩后的高温高压冷媒对电机进行冷却后排到压缩机外,进入系统循环。
目前,空调领域所使用的两种主要制冷剂为R22和R410A,由于R22对大气臭氧层有破坏作用,而R410A属于HFCs,是HCFCs(如R22)的过渡性替代制冷剂,GWP值较高(约2100),这两种制冷剂都必将面临着淘汰和替换。R32(二氟甲烷,CH2F2)由于其ODP为0,GWP较低(约675)和系统COP较高,被认为是比较有潜力替代R22和R410A的制冷剂之一。但是,由于R32具有较高的排气温度,而高的排气温度会导致电机温度过高,从而影响压缩机的可靠性,这就限制了R32的使用。
另外,在高压缩比和高负荷的应用场合,由于冷媒的排气温度过高,也会导致电机温度过高,从而使得压缩机的效率和可靠性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能够降低电机温度、提高压缩机可靠性的压缩机及具有该压缩机的空调系统。
为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压缩机,包括壳体组件,壳体组件的内部具有第一空腔;电机组件,设置在第一空腔内;压缩组件,设置在第一空腔内,压缩组件包括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第一气缸包括第一排气口,第一排气口与第一空腔相连通;第二气缸包括第一吸气口,第一吸气口与第一空腔相连通。
进一步地,压缩机还包括导气管,导气管的第一端与第一排气口相连通,其第二端与第一空腔相连通。
进一步地,导气管的第二端上设置有第二排气口,第二排气口设置在电机组件的上方。
进一步地,导气管的第二端上设置有第二排气口,第二排气口设置在电机组件的下方。
进一步地,压缩组件还包括下法兰和下消音器,下法兰和下消音器之间具有第二空腔,第二空腔分别与第一排气口和第一空腔相连通。
进一步地,压缩机还包括导气管,导气管的第一端与下法兰的排气口相连通,其第二端与第一空腔相连通。
进一步地,压缩机还包括补气组件,补气组件包括壳体补气管,壳体补气管与壳体组件相连接,并与第一空腔相连通。
进一步地,补气组件还包括补气阀,补气阀设置在壳体补气管上。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系统,包括前述的压缩机。
进一步地,空调系统还包括油分离器,与压缩机相连通。
采用本发明的压缩机及具有该压缩机的空调系统,冷媒气体经第一气缸压缩后,转为中温中压的气体经由第一排气口排入第一空腔,并对电机组件进行冷却;随后,冷媒气体经由第二气缸的第一吸气口被吸入第二气缸,进行第二级压缩。由于在第一级压缩后对电机组件进行冷却,有效降低了电机组件的温度,避免了进行二级甚至多级压缩后排气温度过高引起的电机组件温度过高现象的产生,提高了压缩机乃至整个空调系统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压缩机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以及工作状态下的气体流向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压缩机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以及工作状态下的气体流向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压缩机的第三实施例的结构以及工作状态下的气体流向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的压缩机的第四实施例的结构以及工作状态下的气体流向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的压缩机的第五实施例的结构以及工作状态下的气体流向示意图;以及
图6是根据本发明的空调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压缩机,包括壳体组件30,壳体组件30的内部具有第一空腔;电机组件20,设置在第一空腔内;压缩组件10,设置在第一空腔内,压缩组件10包括第一气缸12和第二气缸16;第一气缸12包括第一排气口,第一排气口与第一空腔相连通;第二气缸16包括第一吸气口,第一吸气口与第一空腔相连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4283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动力工具
- 下一篇:照明装置和用于固定在该照明装置上的附连元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