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核磁共振堤坝渗漏隐患探测仪及探测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110039905.6 | 申请日: | 2011-02-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83341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9-14 |
发明(设计)人: | 段清明;蒋川东;林君;李姗姗;易晓峰;田宝凤 | 申请(专利权)人: | 吉林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M3/04 | 分类号: | G01M3/04 |
代理公司: | 长春吉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2201 | 代理人: | 王立文 |
地址: | 130012 吉***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核磁共振 堤坝 渗漏 隐患 探测仪 探测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水利工程的地球物理探测设备,尤其是基于核磁共振技术实现的堤坝渗漏隐患探测装置及探测方法。
背景技术
核磁共振地下水探测方法(Magnetic Resonance Sounding,简称MRS方法)是一种直接地非破坏性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CN101858991A公开了一种以温度为示踪剂探测的堤坝渗漏通道位置的系统及方法,该发明的系统包括N个温度传感器、信号获取装置、信号融合处理装置、控制系统以及数据终端装置;其中N个温度传感器均匀分布设置在堤坝的坝体内,分别与信号获取装置连接,信号获取装置、信号融合处理装置、控制系统以及数据终端装置一次串接。由控制系统控制网络节点切换,实施温度传感器的循环检测,通过测量钻孔中水的温度来判断堤坝体的温度分布情况,从而实现整个堤坝断面的温度探测。通过采集温度数据,进一步进行处理,绘制等温线图,来完成对堤坝渗漏位置的确定。CN1241718A公开了一种集中电流场的堤坝渗漏检测仪及测量的方法。本发明主要是在水中测量,通过一种特殊的电流场分布来探测堤坝有水一侧的漏水位置。以上发明通过温度探测和电流场探测,完成对堤坝渗漏位置的确定,但都存在不足。如利用温度测量时,为判断坝体的温度分布,就要在坝体上进行多次钻孔,对坝体造成损坏,形成安全隐患。通过电流场检测来确定堤坝渗漏位置,则需要在水中进行测量,在设备防水性设计及具体实施存在一定难度。最重要的是这两种方法都是对堤坝渗漏位置间接探测方法,存在一定的不准确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核磁共振堤坝渗漏隐患探测仪;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核磁共振堤坝渗漏隐患探测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计算机1经过串口线或网线与通讯控制器连接2,通讯控制器2分别与发射控制器3、接收控制器4连接,发射控制器3经发射电路5、大功率电源6与发射桥路7连接,发射电路5与发射桥路7连接,配谐电容8经发射桥路7与发射线圈9连接,接收控制器4与第N采集单元连接,第一采集单元~第N采集单元串联连接,第一采集单元~第N采集单元与其相对应的第一接收线圈~第N接收线圈连接。
第一采集单元~第N采集单元的通讯接口电路22通过串口线或者网线与相邻的采集单元中的通讯接口22相连接,通讯接口电路22经同步控制电路23、继电器电路24、谐振电路25、放大器电路26、采集电路27依次与通讯接口电路22连接构成。
核磁共振堤坝渗漏隐患探测仪的探测方法,包括以下顺序和步骤:
a、根据堤坝顶部形状,铺设一个多匝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大线圈作为发射线圈9,尽量覆盖全部探测坝顶;
b、在发射线圈9中,等间距铺设第一接收线圈~第N接收线圈和与第一接收线圈~第N接收线圈相对应的第一采集单元~第N采集单元;
c、用磁力仪获取当地磁场的强度,转化为拉莫尔频率,在计算机1中进行相应的设置。根据拉莫尔频率和发射线圈的电感特性,计算发射桥路7的配谐电容8的大小;
d、根据堤坝高度,在计算机1中设置多个发射脉冲距。发射脉冲距是发射电流和发射时间的乘积,在通常情况下,发射时间是固定的,发射电流越大,探测深度越大,设置从大到小的激发脉冲距可以实现对坝基从下到上的分层探测;
e、依照设置的发射脉冲距,设置大功率电源6的电压值,在发射线圈9中产生大功率的交变电流,发射时间通常设置为40ms;
f、发射完成后,经过一段死区时间,接收控制器4向采集单元16~21发射同步采集命令,第一采集单元~第N采集单元采集完第一接收线圈~第N接收线圈信号后,将采集数据返回至接收控制器4,完成一次探测工作;
g、为了降低噪声,提高接收信号的信噪比,多次重复步骤e和步骤f,将采集到的数据分别进行叠加处理,直至全部探测工作完成;
h、将采集数据进行反演解释后绘出堤坝坝基函数图,确定渗漏点的位置,完成堤坝渗漏隐患的探测。
有益效果:
用核磁共振技术对堤坝渗漏隐患探测。实现了对堤坝渗漏位置的直接测量,提高了坝渗漏隐患探测的精度,并且在坝顶平铺设备进行测量减少了对坝体的损坏,降低了堤坝破坏,提高了探测操作效率,增强了探测可实施性。
附图及附图说明
图1是核磁共振堤坝渗漏隐患探测仪的结构框图
图2是附图1中采集单元的结构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吉林大学,未经吉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3990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