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Ta-C-N薄膜的制备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1110037849.2 | 申请日: | 2011-02-15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27743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7-20 |
| 发明(设计)人: | 严学华;尹君;程晓农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大学 |
| 主分类号: | C23C14/35 | 分类号: | C23C14/35;C23C14/06;C23C14/02 |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楼高潮 |
| 地址: | 212013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ta 薄膜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专利涉及一种具有Ta,C和N三种元素材料的制备方法,特指采用直流和射频磁控共溅射制备获得Ta-C-N薄膜,通过该方法的实施,可获得具有Ta-C-N三元组分的薄膜。
背景技术
TaN薄膜由于具有化学稳定性高、电阻温度系数小和阻值可调范围大等特点已经广泛用于集成电路、阻挡层以及薄膜电阻器中,目前TaN薄膜的制备方法主要有离子束沉积、化学气相沉积和反应磁控溅射等[1],相比较于二元TaN薄膜而言,三元Ta-C-N薄膜研究则相对较少。
在电子工业发展中,随着芯片集成度的增加和特征尺寸的减小,互连延迟(RC延迟)也越来越大;一方面有许多研究在低介电常数(简称低k)材料领域以减少互连电容C,另一方面使用更低电阻率的金属材料成为必要,铜是非常有吸引力的互连材料,比铝有更好的导电性和更好的抗电迁移性,但铜在硅或介质中都有较高的扩散速率,一旦铜原子进入硅器件,便会成为深能级受主杂质,从而产生复合中心使载流子寿命降低,最终导致器件性能退化甚至失效,另外铜和介质的黏附性能较弱,也较易受到腐蚀,因此在铜互连工艺中必须同时引入合适的扩散阻挡层[2]。
早期研究过程中,曾考虑利用一些难熔金属和三元金属-Si-N(如Ta-Si-N,W-Si-N等)来制备扩散阻挡层,在这些材料中,Ta和Ta-N作为扩散阻挡层以阻止铜的扩散得到了较为广泛的研究,这主要是因为Ta具有较高的熔点,而且在铜中的固溶度非常小;通过系统研究,Ta-C-N薄膜(该薄膜含有少量的氮)作为扩散阻挡层,在较高的温度条件下具有较好的稳定性,而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S.J.Wang等人用TaC靶材(质量比50:50,纯度99.5%),在一定的Ar/N2流量比下,采用反应溅射法在N型(100)硅片上合成出60nm厚的Ta-C-N薄膜[3],H.Wojcik等人以TBTDET前驱体,持续通入氢气和氩气的混合气,利用等离子体增强原子层沉积(Atomic layer deposition)方法在SiO2,SiCOH和Cu基体上合成了Ta-C-N薄膜,结果表明,即使所制备的Ta-C-N薄膜厚度为1nm时,其都可有效地阻止铜的扩散[4],此外,S.H.Kim等人用氮离子束增强沉积方法[5],Y.Ohshita等人[6]和E.R.Engbrecht等人[7]用化学气相沉积方法,制得TaCN薄膜,并研究了其在铜互连中的阻止扩散性能。
此外,第四副族和第五副族元素的碳/氮化物因其独特的物理化学特性而备受瞩目,如高熔点,高硬度,优异的热和化学稳定性,耐腐蚀和良好的导电性能等;王广甫和张荟星[8]用磁过滤阴极真空弧等离子体沉积方法在不同N2分压下,在Si衬底上合成了Ta-C(N) 薄膜,XPS和Raman分析表明,在沉积靶室氮气分压在0.1Pa以下合成的非晶碳氮薄膜中N/C原子比在0.098-0.31之间,并且随着氮气进气量的增大,薄膜中的N含量增多,sp3键所占比例降低,进一步增大氮气分压,沉积速率会大幅度降低,在合成的非晶碳氮薄膜中N主要以N=C键同C原子结合。
本发明采用Ta靶和石墨靶,直流和射频磁控共溅射制备获得Ta-C-N三元薄膜,与前面所列方法相比,具有靶材来源易获得,工艺简单易操作等特点,通过调整源靶材的溅射功率、溅射时间、反应气氛等条件的实施,获得具有Ta、C、N三元组分的薄膜,为探讨其物理性能,进而探讨其在电子器件、耐磨涂层中的可能应用奠定材料制备基础。
参考文献:
[1] 康杰,张万里,吴传贵等,氮分压对磁控溅射制备TaN薄膜性能的影响,电子元件与材料,2009,28(6),46-48;
[2] 谢琦,集成电路铜互连工艺中先进扩散阻挡层的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12;
[3] Shui Jinn Wang, Hao Yi Tsai, S.C. Sun 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Sputtered Ta-C-N Film in the Cu/barrier/Si Contact System, Journal of Electronic Materials, 2001, 30(8),917-92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大学,未经江苏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3784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