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细粒棘球绦虫谷胱甘肽转移酶基因及其用途无效
| 申请号: | 201110037747.0 | 申请日: | 2011-02-1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68100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8-31 |
| 发明(设计)人: | 汪俊云;朱慧慧;高春花;杨玥涛;石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 |
| 主分类号: | C12N15/54 | 分类号: | C12N15/54;C12N9/10;C12N15/63;C12N5/10;C12N1/15;C12N1/19;C12N1/21;C07K19/00;C07K16/40;A61K39/00;A61P33/00;G01N33/53 |
| 代理公司: | 上海世贸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1128 | 代理人: | 严新德 |
| 地址: | 200025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细粒 绦虫 谷胱甘肽 转移酶 基因 及其 用途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工程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细粒棘球绦虫谷胱甘肽转移酶基因及其用途。
背景技术
包虫病(Hydatid Disease)又称为棘球蚴病(Echinococcosis),是棘球绦虫的中绦期幼虫寄生于人体和动物所引起的疾病,它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畜健康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棘球绦虫种类较多,能感染人类的棘球属绦虫有4种:细粒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granulosus,Eg)、多房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multilocularis,Em)、少节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oligarthrus)和伏氏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vogeli)。这4种棘球绦虫可引起不同类型的棘球蚴病。我国存在两种棘球蚴病,即细粒棘球蚴病(echinococcosis granulosa),又称囊型包虫病(cystic echinococcosis,CE)和多房棘球蚴病(echinococcosis multilocularis),又称泡型包虫病(alveolar echinococcosis,AE)。
包虫病是一个重要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广泛流行于欧、亚、非和地中海区域沿岸国家,以及澳洲和南美。在我国,包虫病主要流行于西部的农牧区,其中新疆、青海、甘肃、宁夏、西藏、内蒙和四川西部最为严重,是世界上包虫病的高流行区。此外,吉林、陕西、云南、贵州和河南等省局部地区也有小范围流行,我国流行区受威胁人口约7000万。卫生部《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报告显示,内蒙古、吉林、河南、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西藏等12省(区)包虫病患病率为1.084%,据此推算,目前流行区约有病人38万人。由于B超诊断结果有一定的漏检率,实际患病病人数可能达60万人以上。血清学检查发现人群的感染率平均为11.98%,感染人数约为700万人。
包虫病不但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和沉重的经济负担,且发病的高峰为20-50岁的青壮年,给社会带来极大的压力,系西部农牧区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重要原因。此外,由于包虫病在牛羊的感染率相当高(可达90%),每年因包虫病也给我国畜产品造成的经济损失达数十亿。因此包虫病不但严重危害人民的生命健康,而且严重影响社会和经济发展、边疆稳定。在政府的重视下,包虫病的防治工作正在全面开展,为满足包虫病诊断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的需要,研制合适的包虫病检测方法是当务之急。
囊型包虫病的诊断主要依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病原学检查和免疫学检测。目前对囊型包虫病的诊断极大地依赖影像学方法,如X光检查、B型超声检查、CT扫描、核磁共振等物理诊断方法。虽然影像学技术已广泛应用,且能对包块损害的部位、大小和物理性状等做出较为明确的判断,但不能进行早期诊断(影像学诊断出的囊型包虫病人大都已不太适合药物治疗),且不易与一些囊肿、脓肿或肿块相鉴别。由于影像检查设备携带不便,加之昂贵,且对操作人员的技术要求较高,在疾病诊断与流行病学调查中(特别在边远地区连电力供应都受到限制)的应用受到限制。
免疫学检测方法具有敏感特异的特点,且可用于早期诊断,在各种疾病诊断中得到广泛应用,在囊型包虫病诊断中的应用也受到高度重视,国内外对其研究也不断深入,而研究的重点在于获得合适的抗原以提高诊断产品的性能。
棘球蚴病免疫诊断抗原的研究经历了粗抗原、纯化抗原和重组抗原三个阶段。总的来说,粗抗原的诊断敏感性高,但是特异性较低;纯化抗原在粗抗原的基础上提高了诊断的特异性,但是敏感性有所降低;而重组抗原的特异性较高,且易于标准化,但目前公认具诊断价值的重组Ag5和AgB与其他寄生虫的相关分子具有共同表位,存在交叉反应,且高比例的囊型包虫病患者血清学反应为阴性,不能满足诊断的需要。因此,进一步开展对细粒棘球绦虫抗原的筛选研究,寻找具有更高敏感性和特异性的抗原组分,提高对囊型包虫病的诊断效率,是当前棘球蚴病免疫诊断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未经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3774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