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智能型裸眼立体显示系统及其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10036830.6 | 申请日: | 2011-02-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23291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7-13 |
发明(设计)人: | 周建英;王嘉辉;王自鑫;周延桂;彼得·克莱伯斯;谢向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山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N13/00 | 分类号: | H04N13/00;G02B27/22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2 | 代理人: | 禹小明 |
地址: | 510275 ***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智能型 裸眼 立体 显示 系统 及其 控制 方法 | ||
1. 一种智能型裸眼立体显示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显示设备及立体图像信号源,所述立体图像信号源向显示设备同时传送图像信号,显示设备负责显示由立体图像信号源送来的视差图像,该显示设备由第一显示单元和第二显示单元组成,该图像信号包括同步显示的第一、第二立体子视频,所述第一立体子视频和第二立体子视频分别传输到所述第一显示单元和第二显示单元;还包括与所述显示设备连接的自适应装置,所述自适应装置用于实时采集观众的实况图像处理后并调整显示设备的光学投影的焦距与投影方向,将视差图像投影到观众的眼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型裸眼立体显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自适应装置包括图像捕获系统、图像处理终端、所述自适应光学系统包括第一自适应光学系统和第二自适应光学系统;
所述第一自适应光学系统分别与所述显示设备和图像处理终端连接;
所述第二自适应光学系统分别与所述显示设备和图像处理终端连接;
所述的图像捕获系统与所述的图像处理终端连接;
所述显示设备将光学信号投影到所述的第一、第二自适应光学成像系统,第一、第二光学自适应成像系统将视差图像投影到观众对应的眼睛;
所述图像捕获系统用于拍摄观众的实况图像并传输给所述图像处理终端,图像处理终端进行相应处理后,控制所述第一、第二自适应光学系统对显示设备进行调整,将视差图像投影到观众对应的眼睛。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智能型裸眼立体显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自适应光学系统包括第一电机和第一光学成像系统,所述第一电机与所述的显示设备连接,所述第一光学成像系统与所述的显示设备连接,所述第一电机用于调整显示设备来调整光学投影的位置,所述的第一光学成像系统用于调整光学投影的焦面;
所述的第二自适应光学系统包括第二电机和第二光学成像系统,所述第二电机与所述的显示设备连接,所述第二光学成像系统与所述的显示设备连接,所述第二电机用于调整显示设备来调整光学投影的位置,所述的第二光学成像系统用于调整光学投影的焦面。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智能型裸眼立体显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图像捕获系统包括图像捕获设备与拍摄辅助设备,图像捕获设备由摄像装置和成像镜头组成,用于拍摄观众的实况图像并传输给图像处理终端进行后续处理。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智能型裸眼立体显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图像处理终端为计算机或单片机,当使用计算机时将图像处理终端与立体图像信号源合并,图像处理终端接收观众的实况图像,并进行相应处理,控制第一、第二自适应光学系统进行调整,将视差图像投影到观众对应的眼睛。
6.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型裸眼立体显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显示单元为SLM、DMD或LCOS显示芯片。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智能型裸眼立体显示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图像捕获系统实时采集观众的实况图像,并传送到图像处理终端;
(2)图像处理终端接收到观众的实况图像后,进行处理继而给出相应的命令调整第一、第二自适应光学系统;
(3)第一、第二自适应光学系统根据图像处理终端发布的命令,调整其光学投影的焦距、投影方向,使得视差图像能分别正确的投影到观众的双眼;
(4)通过立体图像信号源向显示设备同时传送两组同步的视差图像信号,显示设备显示视差图像,并经过第一、第二自适应光学系统投影给观众。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还包括以下步骤:
1)图像处理终端首先对图像进行预处理,然后,图像处理终端对待处理图像进行图像分割,将每个观众作为一个独立的对象并确定观众的数量,建立播放现场的坐标体系,找出每位观众的双眼位置进行坐标标记;
2)图像处理终端将显示设备投影的焦面坐标与观众的双眼坐标进行比对;如果两个坐标一致,则不对第一、第二自适应光学系统进行调整;反之,若两个坐标不同,则认为观众的双眼位置发生改变,此时图像处理终端向第一、第二适应光学系统发出调整命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山大学,未经中山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36830.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