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劣化评价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10035695.3 | 申请日: | 2011-02-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92920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9-21 |
发明(设计)人: | 影山幸彦;小桥敏宏;原科初彦 | 申请(专利权)人: | 宝理塑料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G01N24/08 | 分类号: | G01N24/08 |
代理公司: |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77 | 代理人: | 刘新宇;李茂家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评价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包含聚缩醛共聚物的树脂成型品在烃系液体中浸渍时的劣化的评价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全世界的汽车市场持续地进行轻量化和一体化的推进,处于用塑料代替金属作为适用于汽车相关部件的材料的趋势,对适用的塑料所要求的物性也正逐渐变严。作为在如上所述的用途中使用的塑料,例如可列举出聚缩醛树脂、聚酰胺6树脂、聚酰胺12树脂、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树脂、聚苯硫醚树脂、高密度聚乙烯等。
这些中,包含聚缩醛系树脂、尤其是包含聚缩醛共聚物的树脂组合物由于刚性、强度、韧性、抗蠕变寿命、抗疲劳性、耐化学药品性以及滑动性、耐热性等的平衡性优异,且加工容易,因而作为工程塑料在以电气设备、电气设备的机械部件、汽车部件和其他机械部件为中心的广阔的范围中使用。
另外,包含聚缩醛共聚物的树脂组合物由于其尤其是耐燃油性能高,因此优选用于燃料输送单元等与烃系液体直接接触的汽车相关部件。作为使用例,可列举出以特定的配合含有聚甲醛均聚物或聚甲醛共聚物、聚亚烷基二醇和氧化锌的热塑性成型组合物(专利文献1)。
另外,适用于与包括燃料在内的烃系液体直接接触的部件的材料要求机械物性和耐燃料耐久性充足,作为满足这样的要求的材料,正在开发以特定的配合含有聚缩醛系聚合物、硬脂酸镁和抗氧化剂的材料(专利文献2)。
然而,如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所述,用于与燃料直接接触的汽车相关部件的使用聚缩醛系聚合物制作的部件,其有时可见在部件表面出现裂缝等劣化。但产生如上所述的劣化的原因各种各样,至于什么样的原因导致包含聚缩醛聚合物的树脂材料易于产生劣化,对此无法进行评价。特别是以外观变化、物性变化为基准时,若劣化不进行则不能判断,因此评价花费时间,由于这样的理由,需要判别劣化初期的轻微劣化。进一步,通常,烃系液体为复杂的组成,使用这样的复杂组成的烃系液体时,不清楚是由何种原因导致劣化的,树脂材料的劣化评价变得更加困难。
因此,为了选择最适合的树脂材料、选择最适合的燃料,需要劣化原因的分析方法。特别需要在劣化分析时对劣化初期的轻微劣化进行判别。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1128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表2007-53478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如上所述的问题而进行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树脂成型品的劣化评价方法,该方法对由包含聚缩醛共聚物的树脂组合物成型而成的树脂成型品在烃系液体中浸渍而劣化的原因进行分析,对劣化初期的轻微劣化也可以进行评价。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人等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反复进行了深入研究。其结果发现,在如上所述的由包含聚缩醛共聚物的树脂组合物成型而成的树脂成型品在烃系液体中的劣化中,以烃系液体为起因的自由基劣化有很大影响,进而发现,以烃系液体为起因的上述树脂成型品的劣化的程度可以如下进行评价:对在烃系液体中浸渍时的浸渍时间不同的多个包含聚缩醛共聚物的树脂组合物分别进行1H-NMR测定,根据来自以四甲基硅烷为基准时峰位置为峰顶在8.05ppm附近的-CH2CH2OCHO末端基的醛的氢原子的峰的面积来评价上述聚缩醛共聚物的分子量的变化,从而完成本发明。更具体而言,本发明提供以下内容。
(1)一种劣化评价方法,其对在烃系液体中浸渍时的浸渍时间不同的多个包含聚缩醛共聚物的树脂组合物分别进行1H-NMR测定,根据各自的测定结果中峰顶在8.04ppm到8.07ppm之间的峰的总面积来评价前述聚缩醛共聚物的分子量的变化,由此评价前述树脂组合物的劣化。
(2)一种劣化评价方法,其对在烃系液体中浸渍时的浸渍时间不同的多个包含聚缩醛共聚物的树脂组合物分别进行1H-NMR测定,根据来自前述聚缩醛共聚物所含的峰顶在8.05ppm附近的-CH2CH2OCHO末端基的醛的氢原子的峰的面积来评价前述聚缩醛共聚物的分子量的变化,由此评价前述树脂组合物的劣化。
(3)根据(1)或(2)所述的劣化评价方法,其中,前述烃系液体为燃料。
(4)根据(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劣化评价方法,其中,前述树脂组合物采集自从树脂成型品的表面起300μm以内的区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宝理塑料株式会社,未经宝理塑料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3569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