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控制电子装置上扬声器的方法与电子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201110033953.4 | 申请日: | 2011-01-3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76765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9-07 |
| 发明(设计)人: | 张智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佳世达电通有限公司;佳世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4R5/02 | 分类号: | H04R5/02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15011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控制 电子 装置 扬声器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控制电子装置上的扬声器的方法与电子装置。特别是关于一种控制电子装置上的扬声器输出立体音效的方法与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在现今信息爆炸的时代,电子产品已与日常生活产生密不可分的关系。随着电子科技的不断演进,具人性化、功能性佳的轻、薄、短、小的电子产品亦一直推陈出新。目前市面上的科技产品,例如是平板电子产品、电子式阅读器,其微型扬声器是内建于主机或屏幕壳体的内部,以节省装置空间。
然而,内建式的扬声器虽然可节省空间,但是其音质效果却不尽理想。使用当下最受欢迎的触控式手机或平板计算机时,若使用者转动装置与屏幕,其所显示的信息(与接口)亦随之旋转。但因其扬声器(两个)因固定于装置壳体内,并无法随着旋转而改变其位置,故影响其双声道立体音效的音质效果(例如两个扬声器的连线竖直)。因此,对可旋转式使用的电子装置,如何改善其播放的音效质量实为一重要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控制电子装置上的扬声器的方法,该电子装置具有第一扬声器、第二扬声器和第三扬声器;该第一、第二、第三扬声器的连线呈三角形,该第一、第二扬声器的连线对应该三角形的第一边,该第二、第三扬声器的连线对应该三角形的第二边,该方法包含下列步骤:
侦测该第一边与水平面的第一夹角及该第二边与水平面的第二夹角;以及
基于所述第一夹角和第二夹角,选择性地启动该第一至第三扬声器之中的两个扬声器,以达成双声道的输出效果。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第一夹角和第二夹角是由一倾斜角度感测组件来侦测。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夹角小于等于所述第二夹角时,启动所述第一、第二扬声器;当所述第一夹角大于所述第二夹角时,启动所述第二、第三扬声器。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所述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所述第一边和第二边为直角边。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包含:
第一扬声器、第二扬声器和第三扬声器;该第一、第二、第三扬声器的连线呈三角形,该第一、第二扬声器的连线对应该三角形的第一边,该第二、第三扬声器的连线对应该三角形的第二边;
倾斜角感测组件,用以侦测该第一边与水平面的第一夹角及该第二边与水平面的第二夹角;以及
音效控制组件,该音效控制组件基于所述第一夹角和第二夹角,选择性地启动该三个扬声器之中的两个扬声器,以达成双声道的输出效果。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所述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所述第一边和第二边为直角边。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电子装置为一电子式阅读器。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音效控制组件将左声道音效数据输出至左边的已开启扬声器,将右声道音效数据输出至右边的已开启扬声器。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电子装置具有一矩形外壳,而该三个扬声器分别位于电子装置的三个角落位置。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当所述第一夹角小于等于所述第二夹角时,启动所述第一、第二扬声器;当所述第一夹角大于所述第二夹角时,启动所述第二、第三扬声器。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倾斜角感测组件根据其测得的自身与水平面或竖直方向的夹角,结合其自身与所述第一至第三扬声器的位置关系,查表或计算得到所述第一夹角和第二夹角。
本发明的好处在于,可以在电子装置处于不同工作角度时,向使用者提供立体的收听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地绘示根据本发明的一较佳具体实施例的电子装置1。
图2A至图2D是示意地绘示根据本发明的一较佳具体实施例该三个扬声器(124、122以及126)的位置与该电子装置1的相对关系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一较佳具体实施例的一种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详述本发明的较佳具体实施例,藉以充分说明本发明的特征、精神及优点。
请参阅图1,是示意地绘示根据本发明的一较佳具体实施例的电子装置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佳世达电通有限公司;佳世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苏州佳世达电通有限公司;佳世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3395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