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隔热材料及其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10031657.0 | 申请日: | 2011-01-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60480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1 |
发明(设计)人: | 傅怀广;钟松政;陈哲阳;张义和;钟宝堂 | 申请(专利权)人: |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23C26/00 | 分类号: | C23C26/00;G02B1/10;C03C25/12;C03C25/42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诚同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6 | 代理人: | 陈红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隔热材料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涉及一种隔热材料及其制造方法,且特别是涉及一种红外光反射薄膜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为了提高玻璃强度,一般需将玻璃置于680℃至710℃的高温中(空气环境)进行强化加工处理。对于隔热玻璃而言,在高温空气下的强化过程中,很容易造成玻璃隔热涂层的性能降低。虽然可在隔热层表面涂一层保护层,以避免隔热层的氧化,但会因此增加工艺复杂性。
为了要避免玻璃高温强化工艺对隔热性能的影响,另一个方法为在玻璃强化处理后再进行隔热层的涂布。然而,玻璃强化后应避免再遭受300℃以上的高温,以避免强化玻璃的应力释放,进而失去强化的效果。
虽然复合氧化钨薄膜为已知具IR反射性的隔热材料,但一般形成的温度需大于500℃,无法适用于强化玻璃的隔热涂布后处理所需的低温工艺。
目前市售隔热玻璃商品以单银或双银低辐射玻璃为主,主要利用真空镀膜的方式在玻璃上溅镀包含银、介电层、保护层等材料形成多层膜。由于需使用昂贵的真空溅镀设备与多层制作的方式,使得其生产成本相对高昂,因此其贩售价格也居高不下。上述玻璃另外一个缺点在于银镀膜在空气中并不稳定。因此,银镀膜必须密封在充填惰性气体的双层玻璃内,以保护其银镀膜不被氧化。一旦双层玻璃中的惰性气体泄漏,就会失去隔热效能。而需要更换整片玻璃。
有鉴于此,业界极需一种低成本、高稳定性、工艺温度较低的红外线反射隔热薄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基本上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成本低、稳定性高、工艺温度较低的隔热材料。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提供一种隔热材料的制造方法,包括:提供一含有第VIIIB族金属元素的氧化钨前驱溶液;干燥该氧化钨前驱溶液以形成一干燥的氧化钨前驱物;以及将该干燥的氧化钨前驱物在约100至500℃下以还原气体进行反应,以形成一复合氧化钨。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亦提供一种隔热材料,包括:一具有碱金族或碱土族金属掺杂的复合氧化钨,如式(1)所示:
MXWOY 式(1),
其中,M为至少一种碱金族或碱土族元素,W为钨,O为氧,且0<X≤1,2.2≤Y≤3;以及一第VIIIB族金属元素。
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的隔热材料,包括:一具有碱金族或碱土族金属与卤素共掺杂的复合氧化钨,如式(2)所示:
MXWOYAZ式(2),
其中,M为至少一种碱金族或碱土族元素,W为钨,O为氧,A为卤素元素,且0<X≤1,2.2≤Y+Z≤3,0<Z≤0.2;以及一第VIIIB族金属元素。
本发明提供的隔热材料通过使用第VIIIB族金属催化剂可降低还原反应的温度,因而可在低工艺温度下形成透明的复合氧化钨薄膜,且仍然可达到隔热材料的高红外光反射能力,故可增加其应用性;且成本较低和稳定性及耐用性较佳。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出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为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加入第VIIIB族金属催化剂与未加入第VIIIB族金属催化剂的UV-VIS-IR光谱图;
图2为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改变还原反应的温度对其红外光反射率的影响;
图3为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改变还原反应的时间对其红外光反射率的影响;
图4为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改变还原反应的时间、温度对其红外光反射率的影响;
图5、6为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改变催化剂添加量对其红外光反射率的影响;
图7、8为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改变催化剂种类对其红外光反射率的影响;
图9为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加入第VIIIB族金属催化剂的XRD光谱图;
图10为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未加入第VIIIB族金属催化剂的XRD光谱图;
图11为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低温还原时的最佳红外光反射条件;
图12为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加入卤素盐类对复合氧化钨薄膜的红外光反射率的影响。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是通过导入第VIIIB族过渡金属催化剂来降低复合氧化钨薄膜的生成温度,使红外光反射涂层可以在500℃以下形成。以下将详述本发明较佳实施方式的复合氧化钨薄膜的制造方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未经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3165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硫化物固体电解质
- 下一篇:平版印刷版原版及其制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