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稳定性的钒离子电解液无效
| 申请号: | 201110027852.6 | 申请日: | 2011-01-2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10836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6-29 |
| 发明(设计)人: | 李晓宁;汪保国;郭静;张宗祥;周汉涛;李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林洋储能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M8/18 | 分类号: | H01M8/18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01201 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稳定性 离子 电解液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液流电池的制造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液流电池的钒离子电解液。
背景技术
全钒离子液流电池(简称钒电池)是一种以钒离子溶液为活性物质和电解液的液流电池。钒电池具有可深度大电流充放电、能量转化率高和循环寿命长等优点,可制备兆瓦级电池组,应用于大功率长时间蓄供电领域,因而得到广泛重视。钒离子电解液是整个电池的核心,其性质,如粘度、电导率和稳定性等,对钒电池的性能具有很大影响。
一般的,钒离子电解液可分为正极电解液和负极电解液,其中正极电解液由VO2+(V(Ⅴ))和VO2+(V(Ⅳ))组成,负极电解液由V3+(V (Ⅲ))和V2+(V(Ⅱ))构成。在钒电池充放电过程中,电解液中钒离子的价态变化如下:
正极:VO2++2H++e ←→ VO2++H2O
负极:V2+ ←→ V3++e
钒电池充电后,负极电解液中的V(Ⅱ)和正极电解液中的V(Ⅴ)含量升高。V(Ⅱ)和V(Ⅴ)在电解液中不稳定,在敞开系统中V(Ⅱ)极易被氧化成V (Ⅲ);V(Ⅴ)在高于室温条件下会生成橙色V2O5沉淀,随温度升高,其沉淀速度加快。钒离子电解液的这些不稳定现象,会造成电解液中活性物质含量下降,从而使电池容量发生衰减,充放电效率降低,循环寿命缩短,同时,电解液中析出的沉淀还会影响电解液的粘度和电导率等性质,严重影响钒电池的性能。
人们已提出了一些方法来提高钒离子电解液的稳定性。专利CN1598063A公开了一种在硫酸氧钒溶液中加入Na2SO4、乳化剂OP等添加剂的方法来提高其稳定性。但乳化剂OP在强氧化条件下容易被氧化而失去作用;同时,由于同离子效应,Na2SO4过量加入后,会促进VSO4析出,从而降低其稳定性。专利CN1507103公开了一种向钒电解液中添加醇类、有机酸、盐或高分子化合物等稳定剂的方法,可使V(Ⅱ)超过极限浓度不会沉淀或析出,可形成胶体或保持溶液状态。然而,这一方法目的仅是防止V(Ⅱ)高浓度时的沉淀或析出,而对电池的充放电性能和V(Ⅱ)的氧化却没有涉及。专利CN1719655A公开了一种以硫酸、水和乙醇作为支持电解液,并向电解液中添加硫酸钠、焦磷酸钠、氟硅酸钠或双氧水作等稳定剂的方法,来提高电解液稳定性。分析可知,虽然乙醇可降低溶液粘度,提高溶液的稳定性和导电能力,但在充放电过程中,乙醇容易被高价态钒氧化,使电池的效率降低,因而此方法有待进一步改进。
综上所述,钒离子电解液中V(Ⅴ)的沉淀和V(Ⅱ)的氧化等不稳定现象,严重影响钒电池的性能,制约其发展和应用,但是已有的提高钒离子电解液稳定性的方法均存在一些局限性,不能满足要求。因此,迫切需要新的电解液配方体系,提高电解液的稳定性,增强钒电池的使用性能。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稳定性的钒离子电解液。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本发明提供的钒离子电解液是由硫酸钒盐、硫酸、水和添加剂组成的,所述添加剂包括碱金属盐、含羟基物质和表面活性剂中的至少一种。
本发明所述碱金属盐包含:硫酸钾、磷酸氢二钾、磷酸二氢钠、磷酸氢二钠、焦磷酸、焦磷酸钾、焦磷酸钠、酸式焦磷酸钠、三聚磷酸钾、三聚磷酸钠、偏磷酸钠、三偏磷酸钠、六偏磷酸钠、六偏磷酸钾;含羟基物质包含:乙醇、丙三醇、聚乙二醇、乙酸、草酸、磷酸、硫酸;表面活性剂包含:十二烷基三甲基氯化铵、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CTAC)、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十二烷基二甲基甜菜碱。
本发明所述添加剂在钒离子电解液中的含量为0~ 2molL-1,进一步地,添加剂含量为0 ~ 0.5molL-1。
本发明所述正、负极电解液中含有相同或不同的添加剂。
本发明所述添加剂可以使钒离子电解液保持液态或形成微乳液状态,但都可以防止钒离子的沉淀或析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林洋储能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林洋储能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2785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