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中心网格絮凝井无效
申请号: | 201110026852.4 | 申请日: | 2011-01-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26773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7-20 |
发明(设计)人: | 闻岳;刘刚;李海松;曹阿生;周琪 | 申请(专利权)人: | 同济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1/52 | 分类号: | C02F1/52 |
代理公司: | 上海智信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002 | 代理人: | 吴林松 |
地址: | 200092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中心 网格 絮凝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污水处理领域,尤其是一种可提供污泥絮凝效果的中心网格絮凝井。
背景技术
在常规污水处理中,通过重力沉淀作用来去除悬浮物是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沉淀池就是利用固液两相之间的密度差,使得密度大于液相的固相下沉,从而实现固液分离的水处理构筑物。根据沉淀池在处理流程中的位置可分为初次沉淀池和二次沉淀池。初次沉淀池位于生物处理构筑物之前,主要作用为减少进水中悬浮物的含量。
二次沉淀池的有别于其他沉淀池。在传统的污水生物处理系统中,二次沉淀池通常设在生物处理构筑物之后,作为生物处理工艺的一部分。二次沉淀池在生物处理工艺中的作用主要是沉淀和浓缩污泥,以保证出水中的悬浮物浓度达到排放要求,同时通过污泥的回流维持生物处理构筑物中活性污泥的浓度,保证生物处理系统稳定运行。并且由于水量和水质的变化,还要暂时贮存污泥。二沉池的运行状况对整个污水处理系统的处理效果有重要影响。进入二沉池的活性污泥混合液浓度高(2000-8000mg/L),具有絮凝性能,颗粒相互干扰,属于成层沉淀。沉淀时泥水之间有清晰的界面,絮体结成整体共同下沉。活性污泥密度与水的密度接近,易被水带走,并容易产生二次流和异重流现象。
辐流式二沉池中心进水处通常设置有絮凝井,使分散的活性污泥颗粒和破碎的活性污泥絮体在固液分离前先进行絮凝,以提高活性污泥的沉淀效率,达到降低二沉池出水中的SS的目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的二沉池中心的絮凝井的缺陷,提供一种中心网格絮凝井,可以提高污泥的絮凝效果。
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发明的解决方案是:
一种中心网格絮凝井,其在絮凝井内设置至少一个网格板,与絮凝井内流速方向垂直安装。
所述网格板一端固定在进水井的壁上,另一端固定在絮凝井壁上。
所述网格板沿絮凝井内水流的方向,按开孔从小到大的方式布置。
所述网格板在絮凝井内设置数量在5~8个,最大不超过9个。
所述网格板包括多个网格单元,每个网格单元为40度扇形,且网格单元上设有开孔。
所述网格单元径向采用角钢加工,平行设置;切向采用钢板,且钢板与角钢焊接。
由于采用了以上技术方案,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在不投加任何化学药剂的的情况下可以提高活性污泥的絮凝效果;可以持久有效的减少出水中悬浮固体的含量,无运行费用,仅有少量维护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网格絮凝井的正立面视图。
图2为本发明的网格板的平面视图。
图3为本发明网格板单元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网格板的安装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所示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在絮凝井内部增设了网格板,并根据絮凝动力学确定了网格板的开孔大小及其布置方式。沉淀池的进水经过网格后,由于水流的惯性和网格的扰流作用,大尺度的涡旋很容易破碎为小尺度的涡旋。在大尺度涡旋破碎为小尺度涡旋的过程中,大涡旋的能量也传递给小尺度涡旋,小尺度涡旋的存在增加了活性污泥颗粒的碰撞几率;同时小漩涡通过粘性作用消耗的能量,提供了活性污泥絮凝的动力。因此,絮凝井内网格板的设置为活性污泥颗粒提供了良好的絮凝条件,增加了活性污泥颗粒碰撞凝聚的几率,扩大了活性污泥中大粒径颗粒的比例,从而提高了活性污泥颗粒的沉淀速度,降低了二沉池出水中的SS。由于在经过网格时,进水的部分能量转化为活性污泥絮凝的动力,因而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消能的作用,从而减弱了进水异重流对沉淀池主体流态的影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同济大学,未经同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2685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自保持型电磁阀
- 下一篇:弗利班西林在治疗性障碍中的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