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耐高温碳纤维玻璃纤维复合膜的制备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1110026438.3 | 申请日: | 2011-01-2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74772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9-07 |
| 发明(设计)人: | 程启进 | 申请(专利权)人: | 程启进 |
| 主分类号: | D21H13/50 | 分类号: | D21H13/50;D21F13/00;D21H21/08;D21H17/68;D21H17/63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528300 广东省佛山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耐高温 碳纤维 玻璃纤维 复合 制备 方法 | ||
1.一种耐高温碳纤维玻璃纤维复合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制备包括如下步骤,
①:分别称取玻璃纤维与碳纤维,玻璃纤维与碳纤维的重量比为99∶1-2∶3;
②:按玻璃纤维与碳纤维的总重量∶水重量=1∶1000-1∶40000的重量比将上述两种纤维用水稀释,搅拌均匀,制得浆液C;
③:在容器(1)的底部固定好接收网(2),并在接收网(2)的下面安装好导流板(4)及在容器(3)的底部安装排泄阀(5);
④:将容器(1)置于容器(3)内,搅拌均匀,再把制好的浆液C倒进容器(1)中;
⑤:垂直移动容器(1)或容器(3),浆液C从容器(1)中完全流入到容器(3)内;或打开排泄阀(5),让浆液C从容器(1)内流经接收网(2),进入容器(3),同时在接收网(2)上形成一层均匀的碳纤维玻璃纤维膜;
⑥绝大部分的纤维被接收网(2)拦截,剩下的液体完全进入到容器(3)内,成为液体D,从排泄阀(5)排出后可作为稀释液循环使用;
⑦:把上述碳纤维玻璃纤维膜从接收网(2)上取下,进行无机粘结剂处理;
⑧:然后干燥脱水成型,从而得到耐高温的碳纤维玻璃纤维复合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耐高温碳纤维玻璃纤维复合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玻璃纤维为高碱玻纤、中碱玻纤和无碱玻纤中任一种或几种;玻璃纤维的直径为4μm~40μm,长度为0.1~20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耐高温碳纤维玻璃纤维复合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碳纤维由聚丙烯腈纤维、沥青纤维、粘胶丝或酚醛纤维中任一种经碳化制得;碳纤维的直径为4μm~40μm,长度为2~20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耐高温碳纤维玻璃纤维复合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上述①-②步骤为:
A、先把将玻璃纤维按照1∶30~1∶1000的重量百分比用水稀释,制得浆液A;
B、然后将碳纤维按照1∶1000~1∶40000的重量百分比用水稀释,制得浆液B;
C、分别在浆液A和浆液B中添加聚丙烯酰胺分散剂或聚氧化乙烯分散剂;
D、再将A和B液按照玻璃纤维与碳纤维重量百分比99∶1~2∶3进行混合并搅拌均匀,制得浆液C。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耐高温碳纤维玻璃纤维复合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上述①-②步骤为:
I:先将碳纤维按照1∶1000~1∶40000的重量百分比用水稀释,制得浆液B;
II:然后按照玻璃纤维与碳纤维重量百分比99∶1-2∶3所对应的玻璃纤维加入浆液B中搅拌均匀,制得浆液C。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耐高温碳纤维玻璃纤维复合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无机粘结剂是二氧化硅溶胶、碱金属硅酸盐凝胶、磷酸盐凝胶、硅铝酸盐凝胶、金属醇盐凝胶中任一种或两种以上;无机粘结剂处理是用浸泡、喷涂或涂布的方式中任一种方式处理;其处理是单面处理或双面处理。
7.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耐高温碳纤维玻璃纤维复合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干燥脱水是用不同温度加热干燥固化、辅以真空干燥固化或常温干燥固化中任一种方式干燥脱水。
8.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耐高温碳纤维玻璃纤维复合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接收网(2)为铜网、不锈钢网、、尼龙网、PET网中任一种网,目数为40目到200目;且接收网(2)表面平整,不变形,并确保其平放时处于水平状态;接收网(2)上还放置或粘结固定有一层网布,在排水时接受碳纤维和玻璃纤维,以方便排水后取下碳纤维玻璃纤维膜;该网布是尼龙布、涤纶布、玻纤网布、PTFE网布中任一种。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耐高温碳纤维玻璃纤维复合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导流板(4)是铝蜂窝板、铜蜂窝板、电镀网、不锈钢蜂窝板、聚酯蜂窝板、陶瓷蜂窝板、高强度的金属网或塑料网中任一种蜂窝板。
10.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一种耐高温碳纤维玻璃纤维复合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排泄阀(5)是单个或两个以上,以增加其排水速度和排水的均匀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程启进,未经程启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26438.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旋切式石门揭煤法
- 下一篇:一种非天然L-氨基酸的生物催化去消旋化制备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