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具有无框视觉效果的显示产品无效
| 申请号: | 201110025581.0 | 申请日: | 2011-01-2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29816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7-20 |
| 发明(设计)人: | 谢杰夫;朱兆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冠捷显示科技(厦门)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9F9/00 | 分类号: | G09F9/00;H04N5/64;F21V7/00;F21Y101/02 |
| 代理公司: | 福州元创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5100 | 代理人: | 蔡学俊 |
| 地址: | 361111 福建省厦门***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有无 视觉效果 显示 产品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无框视觉效果的显示产品,属于显示产品制造领域,可应用于TV/monitor/数码相框等。
背景技术
目前显示器或电视均需要一定宽度的外框作为支撑,这样即给显示器或电视的美观带来影响,又阻碍了显示屏周边画面灯光的显示效果。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是本发明的研究目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无框视觉效果的显示产品,有利于改进显示器或电视外观和显示效果。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一种具有无框视觉效果的显示产品,包括显示产品主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产品后壳板与显示屏的边缘部之间设有曲形透明前边框,所述曲形透明前边框的内边缘部设有用以安放LED灯的管形腔,所述管形腔与曲形透明前边框的内腔设有透光通道,所述曲形透明前边框由两片透明材料构成,所述两片透明材料的内腔表面分别涂覆反射层材,以使LED灯光线通过前边框内腔传导至显示屏边缘。
本发明的优点:本发明通过前框弧形面的全反射效果来延伸画面的视角效果,真正达到“无框”显示,提高了产品的竞争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局部剖面图。
图2 为本发明实施例局部立体图。
图3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A-A向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的光路传导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光路反射原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考图1和图2,一种具有无框视觉效果的显示产品,包括显示产品主体,所述显示产品后壳板1与显示屏2的边缘部之间设有曲形透明前边框3,所述曲形透明前边框3的内边缘部设有用以安放LED灯5的管形腔4,所述管形腔4与曲形透明前边框3的内腔设有透光通道6,所述曲形透明前边框3由两片透明材料构成,所述两片透明材料的内腔表面分别涂覆反射层材7,以使LED灯5光线通过前边框内腔传导至显示屏2边缘。
上述前边框3外边缘部设有用以防止从外观面上看到LED灯的装饰片8,可省去装饰片,在前边框与装饰片贴合区域用印刷镜面油或烫印烫金纸来替代。
上述管形腔4由前边框内3边缘部与开口朝向前边框3内边缘部的U形管9构成,U形管内表面进行电镀处理,从而利用U形管来收集其他方向的光,防止光能损失。
上述反射层材为V-cut形反光纹理。
具体实施过程:在电视或显示器周围的四个曲形透明前边框内边缘部开设管形腔,然后将LED灯头嵌入管形腔,光线在曲形透明前边框圆弧面处产生多次全反射后传递到前边框正面和侧面区域(前边框内表面刻有V-cut形反光纹理),从而达到光线延伸的效果。
图3至图5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具体实施过程如下:多颗LED灯的光线从圆弧形入射面导入,经过混光区成均匀光线,再经过两次斜面(入射角要大于等于临界角)的全反射到达出射面,经出射面内表面漫反射后到达人眼,产生均匀发光效果。
如图6,本发明采用的光学原理有:光从光密介质射到它与光疏介质的界面上;入射角等于或大于临界角θ;PC常温下的折射率为1.586,则θ=arcsin(1/ 1.586 )=39.1°;PMMA,其常温下的折射率为1.49;故临界角θ=arcsin (1/1.49)=42.16°
而导光方式关键因素有:透明材料(如PMMA);圆弧形入射面(点光源转成平行光);混光区A(A/P>1);反射角θ ≥43°(PMMA);出光面内表面为漫射面(咬花,喷涂)。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凡依本发明申请专利范围所做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发明的涵盖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冠捷显示科技(厦门)有限公司,未经冠捷显示科技(厦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2558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子镇流器的照明电流控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下一篇:占空比调节电路及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