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电连接器的盖有效
| 申请号: | 201110025448.5 | 申请日: | 2007-01-0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63775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8-24 |
| 发明(设计)人: | H·恩戈 | 申请(专利权)人: | FCI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R13/502 | 分类号: | H01R13/502 |
| 代理公司: |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72002 | 代理人: | 陈松涛;韩宏 |
| 地址: | 法国吉*** | 国省代码: | 法国;FR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连接器 | ||
本申请是申请号为200780004547.7(国际申请号为PCT/US2007/000179)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该中国发明专利申请的申请日为2007年1月8日,发明名称为“用于电连接器的盖”。
背景技术
本发明涉及电连接器。更具体而言,本发明涉及电连接器的盖。
背景技术
图1是电连接器100的透视图。电连接器100可以包括布置在外壳105中的引线框架组件110。引线框架组件100可以包括引线框架外壳108和接触部104。引线框架外壳108可以包括顶部框架102和端子框架111。顶部框架可以包括与引线框架外壳105邻接的引线框架挡块101。可以将保持构件115附着到每一引线框架组件110,从而使其与外壳105结合到一起,进而使引线框架组件110保持在连接器100内。每一引线框架组件110可以包括在保持构件115之上延伸的臂119,其有助于将保持构件115固定到引线框架组件110上。可以将引线框架组件110布置为,在每一引线框架组件110之间形成缝隙103。
可以使连接器100附着到诸如印刷电路板等的基板上。为了使电连接器100附着到基板上,可以使工具匹配到缝隙103之间,并对每一引线框架组件110的端子框架部件111施加压力。此类工具的应用可能需要密集的劳动,并且费用高昂。
发明内容
一种用于电连接器的盖,其可以包括顶部或第一梁以及从顶部或第一梁延伸的任选基板安装梁。所述第一梁沿第一方向延伸,并与所述连接器的引线框架组件的部分邻接。在不带有基板安装梁的实施例中,通过引线框架组件将施加至所述顶部或第一梁的力转移到通过所述引线框架组件的端子框架部分延伸的电接触部的末端。这有助于将所述电接触部的末端压到镀通孔内。可以使突起从所述顶部或第一梁延伸,但是这些突起并未延伸到引线框架组件的端子框架部分。在另一实施例中,基板安装梁将所述力转移至引线框架组件,从而有助于将连接器的接触部末端按压到诸如基板的电器件上。在这一第二实施例中,所述盖可以包括两个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延伸的基板安装梁,所述引线框架组件可以包括接触部尾部在其中穿过的端子框架,其中,将所述引线框架组件置于两个基板安装梁之间,并且所述两个基板安装梁与所述端子框架邻接。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向盖的顶部施加平压式施加力,从而避免采用匹配到连接器的引线框架组件之间的工具将所述连接器连接至基板。此外,所述盖还可以执行保持功能,其有助于使所述引线框架组件保持在所述连接器内,并防止所述引线框架组件相对于其他引线框架组件发生移动。因而,可以使所述盖装配在所述连接器上,并且所述盖可以提供平压式施加功能或者有助于引线框架组件的保持。
一种用于电连接器的盖,其可以包括从顶部延伸的后部,使得所述后部具有弹性,因而能够在将所述盖设置在所述连接器上时发生挠曲。在将所述盖装配到位时,所述后部可以返回至其松弛状态。所述后部可以包括保持杆,其有助于防止所述盖在装配到位之后发生移位。此外,所述后部可以包括释放杆,其能够使所述后部发生挠曲,从而使所述盖从所述连接器上拆除。可以在将所述连接器附着到基板或其他连接器上之前或之后,将所述盖装配在所述连接器上。
附图说明
图1是电连接器的透视图;
图2是电连接器的盖的透视图;
图3使附着了盖的连接器的局部截面侧视图;
图4A是电连接器的侧视图,其盖处于待装配到连接器上的位置处;
图4B是电连接器的侧视图,其盖装配到连接器上;
图5A和图5B分别是电连接器的备选盖的正面和背面透视图;
图6是电连接器的备选盖的透视图;
图7A是处于待装配到连接器上的位置处的备选盖的透视图;
图7B是装配在连接器上的备选盖的透视图;
图8A-8C分别示出了备选盖的顶视图、正视图和后视图;
图9A是备选盖的透视截面图;
图9B和图9C是备选盖的基板安装梁以及连接器引线框架组件的局部截面图;
图10A-C是可以有助于通过在将盖装配到连接器上时促进气体流动而提高信号完整性的备选盖的透视图;
图11A和图11B是连接器的透视图,其包括装配在连接器上的备选盖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FCI公司,未经FCI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2544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车辆电动机驱动系统
- 下一篇:无线电活动协调装置和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