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全光纤泥石流监测系统无效
| 申请号: | 201110025341.0 | 申请日: | 2011-01-2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63777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5-18 |
| 发明(设计)人: | 贾波;唐璜;赵栋;吴红艳;肖倩 | 申请(专利权)人: | 复旦大学 |
| 主分类号: | G08B21/10 | 分类号: | G08B21/10;G01H9/00 |
| 代理公司: | 上海正旦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200 | 代理人: | 陆飞;盛志范 |
| 地址: | 200433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光纤 泥石流 监测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光电监控、地质监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全光纤泥石流监测系统。
背景技术
我国幅员辽阔,地质地理环境极为复杂,以泥石流为代表的突发地质灾害,分布极为广泛,难以监测预防,一旦发生,对国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极大。今年以来,甘肃舟曲和四川多地的突发泥石流,也揭示了这一点。而目前对于广泛地域内的地质灾害,尤其是最可能造成重大损失的动态突发灾害,仍缺乏有效、可行和经济的观测、监控以及预警手段。
泥石流的预报,与地震的准确预报一样,在全世界都是一道难题。因为发生泥石流的可能区域,分布很广。尤其在地质地理环境异常复杂的西部山区,包括沟道、冲击槽、河床等多种地貌,都可能在一定降雨后,形成泥石流。在震后的山区,由于山体表层土石松动,更易发生泥石流。而在降雨比较多的西南地区,泥石流的发生时间,还具有很大的突发性。所以,广阔的地域分布,恶劣的自然环境和难以准确估计的发生时间,成为横亘在泥石流监控技术前的巨大阻碍。
现有的泥石流监控技术,主要是在预先判定的泥石流高发区域,如山沟,通过布设泥位计、视频摄像机、水位计、雨量计等设备,并依赖人力观察,来对泥石流、山洪等突发灾害实现报警。而在容易发生泥石流的恶劣、偏僻、艰险的野外地形进行人力实地和实时地观测,困难重重。这些设备,大多基于电磁学的原理,监测点状区域。因此,在恶劣的户外,电磁设备和为此布设的输能电缆,在长期工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存在隐患。而点状传感器,在对大区域(甚至遍布地质灾害隐患的广阔的震后山区)进行布防时,传感器的整合、设备的集成、数据的汇总和大量拉设的电气线缆,不仅复杂、昂贵,而且工程难度和长期的维护工作也极具增加。
日本作为地质灾害高发国度,在泥石流监控上,具有一定领先的技术优势,并率先发现,可以通过振动(音频)的检测,来预先判断泥石流等灾害险情。
为此,本发明提出,采用光纤(光缆),在可能存在泥石流隐患的典型地域,构建全新的广域监控网络,对泥石流实现实时、在线的监控和预警。
与传统的传感器相比,光纤传感器本身不带电,具有抗电磁干扰、无电磁辐射、电绝缘、耐腐蚀、易于远程传输、灵敏度高、质量轻、体积小等特点,光纤能够在人员观测不便的地方(恶劣险峻的野外环境)进行长期布设观测。而基于宽谱干涉技术开发的光纤传感器,对于振动的监测范围,覆盖了泥石流形成到爆发的频率范围,所以可用光纤传感器来作为泥石流灾害监测的一种手段。
该技术与常规采用电磁器件进行点状观测的技术体系完全不同,其采用的是适于野外恶劣环境大面积布设的光缆构成成网状结构,实现了电磁方法难以企及的野外环境广域监控;该技术也与光纤光栅、光纤时域反射技术等其他光纤静态和准静态监控技术不同,它的监测对象为最可能产生重大损失的突发性振动信号,而非缓变的锈蚀、裂隙等静态威胁。其技术内容包括全新的宽谱干涉技术结合模式识别技术,以及传感网络与通讯网络的融合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适于野外恶劣环境的,实时、在线、准确监测泥石流的系统。
本发明提供的泥石流监测系统,它用全光纤构成的前端传感器,布设在可能产生泥石流的大范围野外地域,实时地采集外界包括声音在内的振动信号;通过光纤将振动信号传输到位于远端机房的主机,经过干涉解调,实时地将振动信号还原出来;并将振动信号采集进计算机进行信号分析处理,与典型的泥石流产生的频谱进行比对和判断,实现对泥石流发生状况的实时监控,并可提前预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复旦大学,未经复旦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2534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