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微波测距的天线定位方法和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110025016.4 | 申请日: | 2011-01-2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76009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9-07 |
| 发明(设计)人: | 李琦;赵志泳;周双全;张志平;夏曙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北大千方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1S13/08 | 分类号: | G01S13/08 |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泽恒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19 | 代理人: | 苏培华 |
| 地址: | 100191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微波 测距 天线 定位 方法 装置 | ||
1.一种基于微波测距的天线定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通过测距天线阵列发射微波信号,并接收由微波信号反射回的回波信号;
通过将所述回波信号与背景信号模型进行比较,判断是否有车辆进入车道;其中,所述背景信号模型依据无车辆通过车道时的回波信号建立获得;
当判断有车辆进入车道时,依据当前的回波信号和背景信号模型获取测距天线阵列与当前车辆之间的定位距离;
依据所述定位距离调节读写天线的覆盖距离,使所述读写天线与当前车辆上的车载电子标签进行数据通信。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测距天线阵列由多个测距天线构成;其中,各个测距天线按照不同的安装角度对应不同的探测距离。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接收到回波信号之后,还包括:
依据所述回波信号获取回波信号参数;其中,所述回波信号参数包括:回波时间、回波信号的强弱、和/或信号波形的相位变化。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背景信号模型的建立包括:
依据无车辆通过车道时获取的回波信号参数,将回波时间乘以光速并除以二计算得到探测距离;
在所述背景信号模型中记录与各个测距天线对应的回波信号的回波信号参数、及其探测距离。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判断是否有车辆进入车道,具体为:
当任一测距天线的回波信号的回波信号参数较之背景信号模型中相对应的回波信号参数发生变化时,则判断有车辆进入车道。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依据当前的回波信号和背景信号模型获取测距天线阵列与当前车辆之间的定位距离,具体为:
在背景信号模型中获取发生变化的回波信号参数所对应的探测距离,并将所获取的探测距离作为测距天线阵列与当前车辆之间的定位距离。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多个测距天线的回波信号的回波信号参数较之背景信号模型中相对应的回波信号参数发生变化时,还包括:
在发生变化的回波信号参数所对应的探测距离中,获取多个探测距离中的最小值;
则将所获取的探测距离的最小值作为测距天线阵列与当前车辆之间的定位距离。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对读写天线进行测试,通过调节发射功率改变读写天线的覆盖距离,并记录每个发射功率及其对应的覆盖距离;
则,通过将读写天线的发射功率设为覆盖距离取值为所述定位距离时的所对应的发射功率,调节读写天线的覆盖距离。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判断所述定位距离是否处于预置可通信距离范围之内;
若是,则依据所述定位距离调节读写天线的覆盖距离;若否,则返回测距天线阵列发射微波信号的步骤。
10.一种基于微波测距的天线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测距天线阵列,用于发射微波信号并接收由微波信号反射回的回波信号;
背景模型建立模块,用于依据无车辆通过车道时的回波信号建立背景信号模型;
车辆进入判断模块,用于通过将所述回波信号与背景信号模型进行比较,判断是否有车辆进入车道;
定位距离获取模块,用于当判断有车辆进入车道时,依据当前的回波信号和背景信号模型获取测距天线阵列与当前车辆之间的定位距离;
覆盖距离调节模块,用于依据所述定位距离调节读写天线的覆盖距离;
读写天线,用于与当前车辆上的车载电子标签进行数据通信。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测距天线阵列由多个测距天线构成;其中,各个测距天线按照不同的安装角度对应不同的探测距离。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信号参数获取模块,用于测距天线阵列接收到回波信号之后,依据所述回波信号获取回波信号参数;
其中,所述回波信号参数包括:回波时间、回波信号的强弱、和/或信号波形的相位变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北大千方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北京北大千方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25016.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