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减震垫无效
| 申请号: | 201110021534.9 | 申请日: | 2011-01-1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35152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7-27 |
| 发明(设计)人: | 陈本义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广德昌立制动器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16F7/00 | 分类号: | F16F7/00 |
| 代理公司: | 合肥诚兴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09 | 代理人: | 汤茂盛 |
| 地址: | 242200 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减震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机械减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减震垫。
背景技术
目前,在电梯曳引机毂式制动器中的双驱磁力器的减震机构广泛使用减震垫,一般减震垫是设在磁力器端盖的中心孔腔内且套设在磁力器的动铁芯芯轴的前端,同时紧贴磁力器端盖的中心孔腔的孔壁。专利号为ZL200520135516.3的专利文献中,当动铁芯芯轴在端盖的中心孔腔内轴向移动时,动铁芯芯轴变径处的凸肩部会猛烈撞击挡板,挡板再冲击减震垫,减震垫通过变形吸收撞击动能和降低噪声。然而,挡板与动铁芯芯轴都是金属件且是刚性碰撞,会产生巨大的噪音,而且挡板对减震垫本身的冲击载荷巨大,减震垫的强度有限,极易造成减震垫的损坏,使用寿命有限。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抗冲击性强且降噪效果明显的减震垫。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减震垫呈环形且设有中心孔,减震垫的内部设有加强板。
通过以上技术方案,减震垫的内部增设加强板,当动铁芯芯轴直接撞击减震垫时,由于减震垫具有一定弹性,能够在撞击瞬间通过变形吸收动铁芯芯轴的冲击动能,可以大大降低碰撞过程中产生的噪音。同时由于加强板的支撑作用,可以显著提高减震垫整体的稳定性从而具有更长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是减震垫的端面视图;
图2是加强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的A-A方向剖视图;
图4是实施例1中减震垫的剖视图;
图5是实施例2中减震垫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减震垫,所述的减震垫10呈环形且设有中心孔11,减震垫10的内部设有加强板12。所述的环形减震垫10的中心孔11是供动铁芯芯轴穿过的圆环形通孔,减震垫10内部的加强板12相当于支撑骨架的作用,可以显著提高减震垫10的强度从而具有更高的抗冲击性。加强板12设于减震垫10的内部,避免了与动铁芯芯轴的直接碰撞,可大大减小撞击过程中产生的噪音。
所述的加强板12位于减震垫10的一侧端面处,该侧端面就是动铁芯芯轴与减震垫碰撞的接触面,将加强板12设于该端面能够使其在动铁芯芯轴撞击减震垫10的瞬间就吸收冲击动能,减震垫10通过迅速变形减少其本身所受的冲击动能。
所述的加强板12呈环形且周边轮廓呈凹凸状,凹部轮廓121为扇形且周向对称布置。具体的说就是将环形的加强板12沿其圆周径向切分呈若干段,这样就形成了扇形的凹部轮廓121,本方案中是将其切分成三段。这种结构的加强板12能够最大限度的吸收动铁芯芯轴对减震垫10的冲击动能,同时使加强板12在减震垫10内部与减震垫10的实体连接更加牢靠,防止减震垫10在受力不均的情况下二者发生分离。这样加强板12对整个减震垫10就起到了很好的支撑作用,有效提高了减震垫10的整体的稳定性。
作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之一,所述的减震垫10的周壁13呈圆柱状,周壁13与远离加强板12一侧的端面14之间为圆弧过渡。减震垫10的周壁13是与减震机构的端盖内壁贴合的,当动铁芯芯轴撞击减震垫10时,该圆弧过渡段能够提供更大的变形空间,有利于减震垫10的变形吸能,从而具有良好的降噪效果。
作为本发明的另一种具体实施例,所述的减震垫10的周壁13呈圆锥状,靠近加强板12一侧的周壁13的直径小,远离加强板12一侧的周壁13的直径大且与该侧端面14之间为圆弧过渡。减震垫10的周壁呈圆锥状可以使其与减震结构的端盖内壁贴合的更加紧密,减震垫10受到动铁芯芯轴的撞击时,需要克服减震垫10的锥状的周壁13与减震机构的端盖内壁之间的静摩擦力才能推动它,同时减震垫10在吸收撞击动能发生形变的过程中,端盖内壁对减震垫10的反作用力会使减震垫10向中心孔11收紧并且夹紧动铁芯芯轴,进一步吸收动铁芯芯轴的动能,降低噪音的效果更加明显。
由于聚氨酯材料有耐磨性佳、耐腐蚀和弹性好的特点,本发明中所述的减震垫10优先选用聚氨酯材料,加强板12为冷轧钢板且其表面镀锌或者聚碳酸酯,聚碳酸酯一般为进口的工程塑料,具有抗冲击性高和良好的机械性能的特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广德昌立制动器有限公司,未经安徽广德昌立制动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2153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非现金支付的信息采集与识别方法及系统
- 下一篇:高级规划与排程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