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离心铸造装置及其离心铸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10007978.7 | 申请日: | 2011-01-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19394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4-20 |
发明(设计)人: | 黄光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华辰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2D13/00 | 分类号: | B22D13/00 |
代理公司: | 台州市方圆专利事务所 33107 | 代理人: | 张智平 |
地址: | 317600 浙江省台***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离心 铸造 装置 及其 方法 | ||
1.一种离心铸造装置,包括一个机架(1),机架(1)上连接有能相互扣合的上模板(2)和下模板(3),上模板(2)与下模板(3)扣合后在两者之间形成定位腔(4),定位腔(4)靠近于上模板(2)边沿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机架(1)上固连有能驱动上模板(2)转动的驱动机构(9),机架(1)下部具有用于装熔液的保温炉(6),机架(1)上还设有能对保温炉(6)内部进行加压的加压机构,所述下模板(3)上具有当加压机构对保温炉(6)内部加压时能使保温炉(6)内的熔液进入定位腔(4)的导流机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心铸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模板(2)与下模板(3)之间设有定位销(5),上模板(2)与下模板(3)扣合后通过定位销(5)使两者固连在一起,所述的驱动机构(9)为固连在机架(1)上的驱动电机,驱动电机的转轴与上模板(2)固连。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离心铸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加压机构为气泵和连接管,气泵与连接管的一端相连,连接管的另一端连接在保温炉(6)上且与保温炉(6)内部相通。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离心铸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导流机构为下模板(3)上的浇口(3a)和一根导管(7),导管(7)的内端位于保温炉(6)内,导管(7)外端伸出保温炉(6)与浇口(3a)的进口端(3a 1)相连通,浇口(3a)出口端(3a2)与上述的定位腔(4)相连通,所述的浇口(3a)的进口端(3a1)位于下模板(3)的中心。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离心铸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模板(2)与下模板(3)之间沿其周向均布有2-9个定位腔(4),上述浇(3a)进口端(3a1)的数量为一个且进口端(3a1)位于下模板(3)中心,浇口(3a)的出口端(3a2)与定位腔(4)数量相同且位置对应一一对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离心铸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模板(2)上具有与定位腔(4)相通的气孔(2d),所述的上模板(2)下部中心固连有呈圆锥状的分流件(2c),且当上模板(2)与下模板(3)扣合后分流件(2c)位于浇口(3a)进口端(3a1)处。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或5或6所述的离心铸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模板(2)由呈环形的外模板(2a)和轴向固连在外模板(2a)中的内模板(2b)组成,上述的驱动机构(9)与内模板(2b)固连,上述的下模板(3)与内模板(2b)相扣合,在机架(1)上还具有一个能驱动外模板(2a)上下移动的汽缸(8),所述的下模板(3)与机架(1)之间设有轴承(10)。
8.一种离心铸造方法,该铸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合模:将上模板(2)与下模板(3)扣合,上模板(2)与下模板(3)之间形成用于成型的定位腔(4);
B、金属溶液保温:将熔融的铝液或铜液注入保温炉(6)内,通过保温炉(6)使其内的铝液或铜液保持在680-1200℃温度。
C、压力、离心导流:对保温炉(6)内注入气压,受气压作用熔融的铝液或铜液由导管(7)的下端进入导管(7)上端,与此同时,扣合的上模板(2)和下模板(3)一同转动,由于定位腔(4)靠近于上模板(2)边沿处,转动过程中的在离心力作用使得导管(7)上端排出的熔融铝液或铜液进入上述的定位腔(4)处;
D、卸模:待铝液或铜液冷却后,将上模板(2)与下模板(3)分离得到产品毛坯;
E、表面处理:将产品表面的毛边、浇注头去除。
9.根据权利要求8的离心铸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A中上模板(2)与气缸的活塞杆相连,上述的上模板(2)通过气缸驱动相对于下模板(3)移动,所述的步骤C中对保温炉(6)内注入0.1-0.6MPa的气压。
10.根据权利要求8的离心铸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C中导管(7)的下端浸于保温炉(6)内熔融的铝液或铜液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华辰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华辰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07978.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