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两亲性蛋白—聚羟基脂肪酸酯颗粒结合蛋白PhaP的新用途有效
申请号: | 201110007851.5 | 申请日: | 2011-01-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33511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7-27 |
发明(设计)人: | 陈国强;魏岱旭 | 申请(专利权)人: | 清华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F17/52 | 分类号: | B01F17/52;B01F17/30;C08J3/12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5 | 代理人: | 关畅;任凤华 |
地址: | 100084***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两亲性 蛋白 羟基 脂肪酸 颗粒 结合 phap 用途 | ||
1.如下1)或2)或3)所述的物质在使油相物质和水相物质相溶中的应用:
1)聚羟基脂肪酸酯颗粒结合蛋白PhaP;
2)由聚羟基脂肪酸酯颗粒结合蛋白PhaP与其他蛋白质组成的组合物;
3)由聚羟基脂肪酸酯颗粒结合蛋白PhaP与表面活性剂组成的组合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
所述聚羟基脂肪酸酯颗粒结合蛋白PhaP的氨基酸序列如序列表中序列1所示;
所述2)中所述聚羟基脂肪酸酯颗粒结合蛋白PhaP与所述其他蛋白质的质量比为1∶1;
所述3)中所述聚羟基脂肪酸酯颗粒结合蛋白PhaP与所述表面活性剂的质量比为1∶1;
所述其他蛋白质为牛血清蛋白;
所述表面活性剂为吐温20;
所述油相物质为如下中的至少一种:石化油、食用油和疏水性有机溶剂;
所述水相物质为水。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
所述石化油为柴油或润滑油;
所述食用油为大豆油;
所述疏水性有机溶剂为氯仿。
4.一种使油相物质和水相物质相溶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如下a)或b)或c)所述的物质与水相物质和油相物质混合,再振荡,然后再静置,得到油相物质和水相物质相溶层,即使油相物质和水相物质相溶;
a)聚羟基脂肪酸酯颗粒结合蛋白PhaP;
b)由聚羟基脂肪酸酯颗粒结合蛋白PhaP与其他蛋白质组成的组合物;
c)由聚羟基脂肪酸酯颗粒结合蛋白PhaP与表面活性剂组成的组合物。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聚羟基脂肪酸酯颗粒结合蛋白PhaP的氨基酸序列如序列表中序列1所示;
所述b)中所述聚羟基脂肪酸酯颗粒结合蛋白PhaP与所述其他蛋白质的质量比为1∶1;
所述c)中所述聚羟基脂肪酸酯颗粒结合蛋白PhaP与所述表面活性剂的质量比为1∶1;
所述混合的方法为先将所述a)中所示蛋白、所述b)中所示组合物或所述c)中所示组合物与所述水相物质混合,得到的混合物记作混合物i,再将所述混合物i与所述油相物质混合;
所述油相物质为如下中的至少一种:石化油、食用油和疏水性有机溶剂;
所述水相物质为水;
所述其他蛋白质为牛血清蛋白;所述表面活性剂为吐温20;
所述石化油为柴油或润滑油;
所述食用油为大豆油;
所述疏水性有机溶剂为氯仿;
所述混合物i的浓度为如下1)或2)或3)所示:
1)所述混合物i为将所述a)中所示蛋白与所述水相物质混合得到的混合物时,所述混合物i中所述聚羟基脂肪酸酯颗粒结合蛋白PhaP的浓度为10μg/ml-1000μg/ml或200μg/ml-1000μg/ml或400μg/ml-1000μg/ml或200μg/ml-400μg/ml或100μg/ml-200μg/ml或50μg/ml-100μg/ml或10μg/ml或50μg/ml或100μg/ml或200μg/ml或400μg/ml或500μg/ml或1000μg/ml;
2)所述混合物i为将所述b)中所示组合物与所述水相物质混合得到的混合物时,所述混合物i中所述聚羟基脂肪酸酯颗粒结合蛋白PhaP的浓度为250μg/ml;所述其它蛋白的浓度为250μg/ml;
3)所述混合物i为将所述c)中所示组合物与所述水相物质混合得到的混合物时,所述混合物i中所述聚羟基脂肪酸酯颗粒结合蛋白PhaP的浓度为250μg/ml;所述表面活性剂的浓度为250μg/ml;
所述油相物质与所述混合物i的体积比为:1∶1;
所述振荡为旋涡振荡器或超声振荡;
所述旋涡振荡的振荡速度为1300rpm,振荡时间为120秒;
所述超声振荡的输出功率为80W,振荡时间为30秒;
所述静置是在避光、25℃下静置2天-150天或2天或30天或150天。
6.聚羟基脂肪酸酯颗粒结合蛋白PhaP在制备高分子材料颗粒中的应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
所述聚羟基脂肪酸酯颗粒结合蛋白PhaP的氨基酸序列如序列表中序列1所示;
所述高分子材料为聚乳酸。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清华大学,未经清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07851.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