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显示面板模块有效
申请号: | 201110006358.1 | 申请日: | 2011-01-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92510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8 |
发明(设计)人: | 陈东森;黄铭证;游俊贤;林春吉 | 申请(专利权)人: | 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9F9/00 | 分类号: | G09F9/00;G06F1/16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诚同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6 | 代理人: | 陈红;郑焱 |
地址: | 中国台湾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显示 面板 模块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有关于一种显示面板模块。
背景技术
近年来,由于电子、信息工业的迅速发展,其相关的产品亦日益精密。就目前个人计算机领域观之,除了寻求更高速、运算能力更强的计算功能的运算单元和各式各样外围设备的配合来满足使用者需求外,针对轻薄短小的可携式计算机亦为业界发展的重点领域。
以液晶显示器为例,其具有高画质、体积小、重量轻、低电压驱动、低消耗功率及应用范围广等优点,故广泛地应用于可携式电视、移动电话、摄录放影机、笔记本型计算机、桌上型显示器等消费性电子产品中,成为显示器的主流。
应用于笔记本型计算机中的液晶显示器中,特别是粘贴有玻璃的全平面式显示面板模块,主要包含有后壳、前框以及液晶面板等部分。液晶面板组装于前框上。液晶显示器的后壳可以为塑料,并藉由射出成型的方式形成薄壳的外型;液晶显示器的后壳也可以为铝等金属材质,并藉由冲压的方式形成薄壳的外型。液晶面板与前框即可再固定至后壳上。另外,前框可包含有铰链(hinge),以与笔记本型计算机的主机部分连接。
然而,对于现有粘贴玻璃的全平面式显示面板模块来说,由于其前框有外观上的考虑与结构上的限制等因素,难以在前框的表面锁附螺丝或达到外观无螺丝的设计。因此,使用者在观看笔记本型计算机时,不得不看到前框上锁附的螺丝,凌乱锁附的螺丝使得笔记本型计算机的美感降低不少。此外,在使用者一般性的操作之后,外露的螺丝往往会增加藏污纳垢的机会,也因为直接与空气接触,更可能会受潮而发生螺丝生锈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显示面板模块,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一个或多个问题。
为解决现有技术的问题,本发明的一技术方面是一种显示面板模块,其主要是藉由卡持于前框上的饰板将前框与后壳相互拴住,进而取代原本以螺丝将后壳锁固至前框的固定方式,进而达到显示面板模块的螺丝精简/隐藏设计。另外,为了将饰板由前框与后壳上拆卸分离,本发明的显示面板模块还在前框上额外设计隐藏式的拆卸孔,通过拆卸孔即可将同时卡固前框与后壳的饰板推开,进而使前框与后壳可相互分离。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一种显示面板模块包含有前框、后壳以及饰板。前框包含有框本体、第一定位孔以及卡持孔。第一定位孔位于框本体。卡持孔位于框本体。后壳包含有壳本体以及第二定位孔。壳本体与框本体卡合。第二定位孔位于壳本体,并与第一定位孔连通。饰板包含有插销结构以及卡持结构。插销结构配合以穿过第一定位孔与第二定位孔,用以防止框本体与壳本体分离。卡持孔用以供卡持结构穿过,并防止卡持结构脱离。
附图说明
图1为绘示依照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一种显示面板模块的立体视图。
图2A为绘示图1中的显示面板模块的局部爆炸图,其中饰板尚未与前框以及后壳组合。
图2B为绘示图2A中的显示面板模块的局部组合图。
图2C为绘示图2B中的显示面板模块的另一局部组合图。
图3A为绘示图1中的显示面板模块靠近框本体的角落的局部放大图,其中拉拔部脱离环状沟槽以使第一拆卸孔露出。
图3B为绘示图3A中的显示面板模块靠近框本体的角落的另一局部放大图,其中饰板脱离框本体与壳本体。
图4为绘示图1中的显示面板模块的局部剖面图。
主要附图标记说明
1:显示面板模块 10:前框
100:框本体 100a:外壁
100b:承载部 100c:角落
102:第一定位孔 104:卡持孔
104a:狭缝 106:环状沟槽
108:拆卸孔 110:第二穿越区
12:后壳 120:壳本体
122:第二定位孔 124a:第一穿越区
124b:第三穿越区 14:饰板
140:插销结构 142:卡持结构
142a:颈部 142b:头部
144:斜面结构 144a:斜面
16:弹性体 160a:缓冲部
160b:夹持部 160c:拉拔部
18:铰链装置 20:玻璃面板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0635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