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大口径砖混倒挂井施工工艺无效
| 申请号: | 201110003762.3 | 申请日: | 2011-01-1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87391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8 |
| 发明(设计)人: | 孙冬梁 | 申请(专利权)人: | 孙冬梁 |
| 主分类号: | E02D17/06 | 分类号: | E02D17/06;E02D17/08 |
| 代理公司: | 南京众联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2206 | 代理人: | 王彦明 |
| 地址: | 222000 江苏省连云港***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口径 倒挂 施工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挂井施工技术,特别是一种大口径砖混倒挂井施工工艺。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的挂井施工都是人工进行开开挖和砌砖,没有统一规划,施工质量无法保证,造成验收困难。现有技术中也没有一套完整的用于大口径砖混倒挂井施工工艺。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了一种能保证施工质量的大口径砖混倒挂井施工工艺。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大口径砖混倒挂井施工工艺,其特点是:
a、选择工作坑的位置
b、工作坑开挖
① 根据定位线沿井壁周围下部均匀对称挖土,每次挖土深度不得超过500 mm,周圈砌好后挖中间部分土方,按此顺序对称向下进行施工。根据圈梁上部标高控制上部的砌体砌筑,上部井身强度达到70%后进行下节开挖。要求对称掏挖井壁下方的土层,每次掏挖宽度≤600 mm、深度≤500 mm, 至设计管内底标高下方500 mm为止,依据土质情况和开挖深度,需每3 m设置钢筋混凝土圈梁一道;
② 井壁采用MU7.5砂浆MIO砖迅速砌筑掏挖部分的井身,墙宽自地表向下-1~-5 m范围内为240 mm砖混支护,-6~-9m范围内为370 mm砖混中插φ6200 mm钢拉筋支护;
③ 圈梁采用400 mm X400 mm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主筋采用014 mm,箍筋采用φ 8200 mm,保护层为30 mm,混凝土强度为C20;
④ 底板厚为200 mm,混凝土为C25,同时设置1个500 mm X 600 mm的集水坑;
⑤ 后靠背:对于顶管工作井,倒挂井至既定标高后,根据管道走向设置混凝土后靠背,为了保证顶管工作空间及靠背面积,需将后靠背处的井身墙体拆除,并向下(井底下方)、向外(井身外部)掏挖, 掏挖尺寸为3.0 m X2.5 m,厚为1.0 m,用C25混凝土浇筑;
⑥ 出土及排水:采用人工取土,用一个绞盘和一个箩筐从坑中吊土,或采用卷扬机配合三角架垂直运输, 排水采用集水坑集中排水,用潜污泵明排,水量较大时可使用轻型井点降水;
c、基坑排水
d、工作井制作
根据土质情况以及管网分布采取砖砌椭圆形倒挂井逆作法施工,工作井井壁砖砌体厚度采取240mm,4m以下需每1m 设置钢筋混凝土圈梁一道,4m以上设置4道构造柱-6~-9m范围内为370mm砖混砌筑。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用于大口径砖混倒挂井施工工艺,能保证施工质量,为验收提供一个新的标准。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大口径砖混倒挂井施工工艺,
a、选择工作坑的位置
要充分考虑以下因素:
①便于管道对接作业面和井室建造;
②便于基坑开挖和土方运输;
③对地上与地下建筑物、各类管网易于采取保护和安全施工的措施;
④交通方便;
b、工作坑开挖
① 根据定位线沿井壁周围下部均匀对称挖土,每次挖土深度不得超过500 mm,周圈砌好后挖中间部分土方,按此顺序对称向下进行施工。根据圈梁上部标高控制上部的砌体砌筑,上部井身强度达到70%后进行下节开挖。要求对称掏挖井壁下方的土层,每次掏挖宽度≤600 mm、深度≤500 mm, 至设计管内底标高下方500 mm为止。依据土质情况和开挖深度,需每3 m设置钢筋混凝土圈梁一道。
② 井壁采用MU7.5砂浆MIO砖迅速砌筑掏挖部分的井身,墙宽自地表向下-1~-5 m范围内为240 mm砖混支护,-6~-9m范围内为370 mm砖混中插φ6200 mm钢拉筋支护。
③ 圈梁采用400 mm X400 mm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主筋采用014 mm,箍筋采用φ 8200 mm,保护层为30 mm,混凝土强度为C20。
④ 底板厚为200 mm,混凝土为C25,同时设置1个500 mm X 600 mm的集水坑。
⑤ 后靠背:对于顶管工作井,倒挂井至既定标高后,根据管道走向设置混凝土后靠背。为了保证顶管工作空间及靠背面积,需将后靠背处的井身墙体拆除,并向下(井底下方)、向外(井身外部)掏挖, 掏挖尺寸为3.0 m X2.5 m,厚为1.0 m,用C25混凝土浇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孙冬梁,未经孙冬梁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0376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压缩机预润滑系统
- 下一篇:一种清洁消色雕印印花工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