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输入笔及触控输入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110002500.5 | 申请日: | 2011-01-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22216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4-12 |
发明(设计)人: | 林峰生;袁治明;廖胜泰;黄乃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剑扬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3/041 | 分类号: | G06F3/041;G06F3/0354;G06F3/01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11105 | 代理人: | 陈小雯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输入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触控输入系统,且特别是涉及一种适于发出光线的输入装置及用于输入装置的触控荧幕。
背景技术
显示面板传统上具有显示来自系统的资讯或输出信号的功能,而其它输入装置则提供输入信号至系统。互动式装置,如可通过接触显示面板而接收使用者输入的触控面板,结合了输出及输入的功能且让使用者可与显示器或耦接显示器的系统互动。举例来说,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手机、个人电脑(PC)及平板电脑(tablet PC)等装置皆可整合触控面板,以提供使用者更多元的输入方式。
一般触控面板或触控荧幕具有多种不同设计,如电阻式(resistive type)、表面波式(surface-wave-type)、电容式(capacitive type)及红外线式(infrared type)的设计。这些设计皆需将分离的触控面板片整合至显示装置。无论是何种类型的触控面板,其目的皆在于提供使用者更方便的输入方式。举例来说,电阻式、表面波式、电容式及红外线式触控面板接是通过使用者的手指或输入笔进行操作。内嵌式(in-cell type)光学触控显示面板可通过光线或阴影进行操作,且触控点位于设计在内嵌式显示面板内的光感测器(photo sensor)。因此,触控显示面板包括显示面板,显示面板适于感测光线或输入笔的接触以进行操作。当使用光学笔作为内嵌式光学触控显示面板的位置指示时,显示面板能够依据光学笔发出的光线显示线条。多种具有压力感测机构的光学笔的设计方式已被提出,其可依光学笔所施加的接触压力产生特定的输入变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输入笔及触控输入系统,以解决上述问题。
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触控输入系统,包括输入装置及显示装置。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输入笔,适于通过配置于输入笔尖端的压力感测机构感测压力。输入笔包括主体及触控部,其中主体包括压力感测机构、转换模块、射频发射模块及电池模块。触控部配置于主体前端且适于接触操作面。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触控输入系统,包括光学输入笔及显示装置,显示装置用以定位光学触控笔的触控位置。输入笔包括主体及适于发出光线的触控部,其中主体包括转换模块、射频发射模块及电池模块。当压力作用于触控部时,配置于输入笔前端的触控部通过接触压力电连接于电池模块并持续地发出光线。显示装置包括显示区域及射频接收模块,射频接收模块实质上由射频接收器及内嵌式天线组成。射频接收器电连接于显示区域且内嵌式天线在特定频率范围内接收电子信号。
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提出一种输入笔,其包括外壳及触控部。外壳具有前端、相对于前端的后端及形成于前端的开口。触控部沿一轴线滑设于开口,其中触控部适于接触操作面而往外壳内移动。外壳容纳电池模块及侦测器,在一些实施例中,其更包括转换模块及射频发射模块。挡板配置于输入笔的外壳的中间部分,且位于电池模块与弹性件之间。侦测器固定于挡板且用以侦测触控部的作动而产生模拟信号。弹性件及触控部位于外壳的一轴线上,其中弹性件固定于挡板且触控部滑设于开口,以使触控部接触操作面而往外壳内移动时,弹性件被压缩于挡板与触控部之间。触控部电连接于电池模块,且当输写时持续发出光信号。然而,当触控部远离操作面时,触控部通过弹性件的弹性力复位。同时,触控部与电池模块之间的电连接被解除。
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输入笔,其包括管体、触控部、第一磁性元件及第二磁性元件。管体具有前端、相对于前端的后端及形成于前端的开口,其中开口的直径小于管体的直径。触控部滑设于开口,且至少部分触控部位于管体内。第一磁性元件配置于管体内且具有贯孔。贯孔的直径不小于开口的直径。第二磁性元件固定至位管体内的触控部,且第一磁性元件位于第二磁性元件与开口之间。当外力抵抗产生于第一磁性元件与第二磁性元件之间的磁吸力而驱动触控部往后端移动时,第二磁性元件远离第一磁性元件。
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输入装置,其包括管体、触控部、突柱及开关元件。管体具有前端、相对于前端的后端及形成于前端的开口,其中开口的直径小于管体的直径。控部滑设于开口,且至少部分触控部位于管体内。突柱、开关元件及触控部位于输入笔的中轴上。开关元件固定于并电连接于触控部,且具有弹性件用以提供复位的弹性力。当压力驱动触控部往后端移动时,开关元件也被驱动而接触突柱,以驱使触控部持续地发出光信号,且弹性件压缩于触控部与突柱之间。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剑扬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剑扬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0250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