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陶瓷刀及其制作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110000499.2 | 申请日: | 2011-01-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14638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7-06 |
发明(设计)人: | 吴崇隽;刘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珠海粤科京华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6B3/00 | 分类号: | B26B3/00;B26B9/00;B25G3/34 |
代理公司: | 广州嘉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05 | 代理人: | 谭志强 |
地址: | 519000 广东省珠海***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陶瓷 及其 制作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刀具及其制作方法,特别是一种具有新型结构的陶瓷刀及其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陶瓷刀作为高科技的产物,其具有传统金属刀具所无法比拟的优点。其中,陶瓷刀的硬度仅仅比世界上最硬的钻石小,在使用时不会出现磨损损耗的现象,一般情况下并不需要磨刀,使用方便持久。另外,由于陶瓷刀的密度相当高,其表面无毛细孔,因此利用其进行切割所得的食物并不会残留异味或者金属味。除了上面的描述以外,陶瓷刀还具有抗磁化、抗氧化、不生锈、易于清洗等优点。
目前陶瓷刀的结构一般是由陶瓷刀片以及刀把组成的,在制作时先利用纳米材料“氧化锆”加工得到陶瓷刀片,然后将所得的刀片安装到预先准备好的刀把上得到最终的成品。在某些的产品中,厂家在制作陶瓷刀片时一般会在氧化锆材料中混有一定量的金属粉,使得金属探测器能够侦测处陶瓷刀。虽然这种混杂金属粉的方法可以解决安保的问题,但其却会使得陶瓷刀制作过程的复杂程度大大增加,并且会对陶瓷刀的本身特性产生影响。
现时陶瓷刀所使用的刀把一般为塑胶刀把,陶瓷刀片与此塑胶刀把的安装常用工艺一般有两种,其中一种是采用直接注塑的工艺,即将陶瓷刀片放入到模具中直接注塑生成最终产品,另一种则是采用粘胶水的方法,在所准备好的注塑成型刀把的插刀片位置上灌入胶水(如溶剂胶、AB胶等),然后将刀片插入,待胶水干燥后即可得到最终产品。前一种方法的缺点是在注塑刀把是容易出现断刀、错位、变形等现象,废品率非常高,考虑到制作陶瓷刀片所用氧化锆材料的价格较高,因此高废品率将会严重影响陶瓷刀的制作成本;后一种方法的缺点是粘合不牢固,胶水等待干燥的时间较长,因此生产效率非常低,并且由于胶水的特性难以控制,因此胶水极容易会流动到陶瓷刀外面,在外面干燥后会严重影响陶瓷刀成品的外形美观程度。
综上所述,目前的陶瓷刀产品受自身结构或者制作工艺的影响存在各种缺陷,其在安保、刀体稳固程度、生产成本等问题上都存在可以改进之处。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可以解决安保问题的陶瓷刀,并且提供一种实现方便、成品率和生产率高、制作效果良好、可以大大降低生产成本的陶瓷刀制作方法。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陶瓷刀,包括塑胶刀把以及陶瓷刀片,所述陶瓷刀片包括刀片主体以及设置于刀片主体一端的连接片,陶瓷刀片通过连接片插接于塑胶刀把内,所述连接片的外侧位置处设置有金属件,所述塑胶刀把熔接紧固于金属件和连接片上。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金属件为金属片。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金属片上分布有若干个穿孔。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金属件为绕于连接片上的金属丝。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连接片的外侧边缘上设有若干个内凹缺口。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陶瓷刀的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准备一包括塑胶刀把、通过连接片插接于塑胶刀把内的陶瓷刀片以及设置于连接片侧面上的金属件的待加热结构;
(2)通过高频加热装置对待加热结构上设有金属件的位置进行加热,金属件发热使得金属件附近的塑胶刀把部分熔融,熔融后的塑胶材料熔接于金属件和连接片上;
(3)将步骤(2)所得的结构进行冷却,冷却后得到陶瓷刀产品。
作为其中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步骤(1)通过以下步骤实现:
a1、在刀把的注塑模具的相应位置上安装金属件,注塑成型后形成一含有金属件的塑胶刀把,塑胶刀把的一端设有插接口,金属件分布于插接口的内侧位置上;
b1、将陶瓷刀片的连接片插接于插接口内,形成待加热结构。
作为另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步骤(1)通过以下步骤实现:
a2、利用刀把的注塑模具注塑成型得到塑胶刀把,塑胶刀把的一端设有插接口;
b2、将金属件包裹于陶瓷刀片的连接片的侧面上,包裹完成后将其插入到塑胶刀把的插接口内,形成待加热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珠海粤科京华科技有限公司,未经珠海粤科京华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0049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