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轨道车辆且具有联接器固定装置的车厢及其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080070229.2 | 申请日: | 2010-09-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21290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24 |
发明(设计)人: | T·施维格尔;T·索恩;C·加勒;G·库萨茨 | 申请(专利权)人: | 庞巴迪运输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1F1/10 | 分类号: | B61F1/10 |
代理公司: |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72002 | 代理人: | 韩长永 |
地址: | 德国*** | 国省代码: | 德国;DE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轨道 车辆 具有 联接器 固定 装置 车厢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轨道车辆的车厢。所述车厢优选以整体结构的方式制造,亦即将至少一个底板、复数个侧壁、一个顶部元件和复数个前壁拼合,并且特别是由相互焊接的铝制挤压结构制造,其如通常那样构成为双壁式空腔轮廓,特别是具有对置的板形壁,所述板形壁经由接片相互连接。这些接片或间隔壁将沿轮廓的纵向方向延伸的空气室相互隔开。但是不是车厢的所有提到的部分都必须由挤压结构制造。而是也可以由挤压型材制造车厢的单个的区域。在具有多个车的列车中将各车经由联接器特别是所谓的中间缓冲联接器相互连接。各联接器沿车厢的纵向方向并且从而沿列车的行驶方向传递拉力和推力。按照本发明的车厢在底部之下具有用于固定联接器的联接器固定装置(例如联接器板),车经由联接器可以与列车的另一车耦合。本发明还涉及用于制造这样的车厢的方法和具有这样的车厢的轨道车辆。
背景技术
联接器板具有沿车厢的纵向方向朝着车厢的端部的指向侧或者朝着所述侧敞开的室,在这个室上或室中可以固定有或者已经固定有联接器,例如经由法兰固定在联接器板的表面上。代替联接器板可以设有另一装置,联接器固定在其上或已被固定在其上并且经由所述另一装置特别是沿车厢的纵向作用的力在联接器与所述装置之间进行传递。例如所述装置可以具有支柱的构造和固定元件。联接器固定在固定元件上并且各支柱在一个横向于车厢的纵向方向延伸的平面内沿不同的方向延伸。各支柱将固定元件支撑在一个框架上,所述框架形成所述装置的外边缘。一般地可以将所述装置称为联接器固定装置。所述固定元件或固定装置的另一设计方案可以具有例如带有一侧敞开的空腔的材料块,联接器的一个端部引入到其中或被引入到其中。在此所述材料块可以具有例如两部分,它们各限定空腔的一部分。各部分可以如此地相互固定,使得联接器的端部不可以从空腔中离开,而无需又松开各部分的固定。
车厢可以特别地涉及到用于有轨电车、短途列车、长途列车或高速列车的车厢。
由EP2130739A1已知一种轨道车辆车厢,其具有两个端部模块。联接器——车厢与相邻的车厢可经由所述联接器连接——具有一个内端部,其直接与下部结构或横向枕的横向元件连接,以便传递纵向力。所述下部结构具有一对纵向承载件,它们从所述横向元件起沿纵向方向远离联接器地延伸。纵向承载件在一个框架上结束,所述框架与车厢的底侧连接。所述端部模块在其底侧上同样具有一个框架,所述框架在其指向相邻车的前侧上具有一个窗口,穿过所述窗口联接器延伸直至框架端部上的固定区域。所述框架具有一排纵向承载件以及复数个附加的沿纵向方向延伸的元件。在联接器的固定区域中,所述框架具有一个板状的内部托梁。
DE10129420A1描述了一种用于轨道车辆的骨架建造的顶部结构。所述顶部结构具有一个底板、一个顶保护板(亦即联接器板)、一个沿车厢的纵向方向延伸的纵向支撑件以及多个局部的、横向承载件形式的加固元件。底板经由一个主横向承载件与车厢的底板连接。除了设置在底板区域中的纵向支撑件以外,另外的例如倾斜延伸的支撑件也是可以的,其可以基本上在其整个高度上支撑实际的顶保护板。
为了接收力(下文也称为联接器力),所述力经由联接器被传递到车厢上或反过来,此外已经建议了所谓的联接器箱,其固定在车厢的底部之下。类似地如在按照EP2130739A1的框架中那样,联接器通过联接器箱的一个前开口延伸直至车厢的后端部并且在那儿例如通过一个法兰固定在联接器箱的后侧上。联接器箱具有沿纵向方向延伸的侧壁和底部。联接器箱的侧壁以及前壁和后壁可以在其上侧上与底部的板形加强件连接。此外,导入到联接器的联接器箱的后端部的联接器力经由不同的支撑元件特别是至少一个横向支柱、一个纵向支柱并且可选择地还有对角支柱被导入到车厢的底部中。在力被导入到车厢的车厢底部中的位置上,根据底部的厚度可能需要附加的加强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庞巴迪运输有限公司,未经庞巴迪运输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8007022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