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具有倾翻保护结构的施工机械驾驶室有效
申请号: | 201080069698.2 | 申请日: | 2010-10-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80518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26 |
发明(设计)人: | 金江泰 | 申请(专利权)人: | 沃尔沃建造设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F9/16 | 分类号: | E02F9/16;B66C13/54 |
代理公司: | 北京弘权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63 | 代理人: | 苗丽娟;张文 |
地址: | 瑞典埃斯*** | 国省代码: | 瑞典;SE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保护 结构 施工 机械 驾驶室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施工机械的具有倾翻保护结构的驾驶室。更特别地,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施工机械的具有倾翻保护结构的驾驶室,其通过以低制造成本有效配置增强构件而能够使操作者确保足够的前方视野。
背景技术
诸如挖掘机的施工机械已用于在土木工程作业场地执行作业,以执行挖土、以及沙土或砂砾。
一般而言,作为重要部件,这种挖掘机包括下驱动结构、安装为在下驱动结构上回转的上回转结构、以及固定地设置在上回转结构上的用于操作者的驾驶室。
如图1所示,现有技术的驾驶室构造为包括底部框架、在前部定位以从底部框架向上延伸的前柱、以及在后部定位的后柱。
一般而言,生产出具有不同尺寸的各种施工设备,即使这种设备可为同一类型的也是如此,但这些不同种类的施工设备典型地应用一种驾驶室结构。
由于驾驶室结构必须承受设备的重载,因此增大了驾驶室强度构件的横截面,从而导致前方视野变窄且驾驶室制造成本增加。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因此,本发明致力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且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通过将第一和第二增强构件仅应用于载荷集中部分处而降低生产成本、以及通过在驾驶室顶棚部分的中心处安装第三增强构件而确保足够的前方视野。
技术方案
根据本发明一方面,提供一种用于施工机械的具有倾翻保护结构的驾驶室,其包括:前右柱,所述前右柱定位在所述驾驶室的前右侧上,并形成为自底部框架向上延伸;前左柱,所述前左柱定位在所述驾驶室的前左侧上,并形成为与所述前右柱间隔开;前上端横梁,所述前上端横梁将所述前右柱的上端部和所述前左柱的上端部彼此连接;第一增强构件,所述第一增强构件安装在所述前右柱的上部上;以及第二增强构件,所述第二增强构件安装在所述前左柱的下端部上。
有益效果
当发生倾翻时,由于设备自重所产生的载荷集中在驾驶室的左上端水平构件,致使驾驶室变形,且驾驶室的前右柱的上端部碰触到动臂,致使载荷集中于前右柱。首先,为了防止前右柱严重变形,将第一增强构件插入前右柱的上端部内,将第二增强构件插入前左柱的下端部内。因此,当发生倾翻时,可以有效地保护操作者,同时减小驾驶室的制造成本。
其次,由于将驾驶室的增强构件插入前左/右柱内以增强所述柱,因而驾驶室具有相同的外观,且因此可应用于具有多种尺寸的多种施工设备中。因此,所述设备可通用化和模块化以减小成本。
第三,由于具有相同结构的驾驶室可应用于多种设备,因此通过实施相同图像的设备外观,可获得广告效果。
第四,通过用第三增强构件而非前横梁来增强中心横梁,可充分确保操作者的前方视野。
附图说明
图1是图示现有技术的用于施工机械的具有倾翻保护结构的驾驶室的立体图;以及
图2图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用于施工机械的具有倾翻保护结构的驾驶室的分解立体图。
附图元件标号:
100:前右柱 110:第一增强构件
200:前左柱 210:第二增强构件
300:前上端横梁
400:前下端横梁
500:前中心横梁 510:第三增强构件
具体实施方式
现将参照附图详述根据本发明一优选实施方式的用于施工机械的具有倾翻保护结构的驾驶室。在附图中,为了清楚和便于解释,组成元件的线宽和尺寸可扩大。
进而,下文将说明的措辞是在考虑了本发明的功能后限定的,并可根据使用者、操作者或客户的意图不同而不同。因此,应该在全部说明书内容的基础上限定这些措辞。
另外,下文公开的实施方式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而是仅与本发明权利要求书中所呈现的组成元件的示例性术语对应,且将作为全部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所限定的组成元件的等同例的可替换组成元件包括在内的这些实施方式可涵盖在本发明范围内。
图1是图示现有技术的用于施工机械的具有倾翻保护结构的驾驶室的立体图;以及图2图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用于施工机械的具有倾翻保护结构的驾驶室的分解立体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沃尔沃建造设备有限公司,未经沃尔沃建造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8006969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