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内燃机的控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080069162.0 | 申请日: | 2010-09-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19275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5-22 |
发明(设计)人: | 安泽巧;丸山研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02D45/00 | 分类号: | F02D4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李洋;舒艳君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内燃机 控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内燃机中应用的控制装置,该内燃机具备燃料蒸气处理系统和排气再循环系统,上述燃料蒸气处理系统将所捕集到的燃料蒸气吹扫到空气流量计下游的进气中而进行处理,上述排气再循环系统利用进气负压使排气的一部分朝进气中再循环。
背景技术
作为搭载于车载内燃机的系统,公知有燃料蒸气处理系统,该燃料蒸气处理系统将在燃料箱中产生的燃料蒸气捕集到活性炭罐,并且将所捕集到的燃料蒸气吹扫到空气流量计下游的进气中而进行处理。在具备这种燃料蒸气处理系统的内燃机中,当进行燃料蒸气的吹扫时,朝气缸内额外供给与吹扫气体中所含的燃料蒸气相应的量的燃料,空燃比变得过浓。因此,以往,在具备燃料蒸气处理系统的车载内燃机中,例如如在专利文献1所看到的那样,求出通过燃料蒸气的吹扫而被朝气缸内额外供给的燃料的量,并按照与此相应的量对从喷射器喷射的燃料的量进行减量修正,由此能够抑制伴随着燃料蒸气的吹扫的空燃比的过浓化。此时的燃料的减量修正量根据吹扫气体的燃料浓度的学习值和吹扫气体的流量求出。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7-34921号公报
然而,燃料蒸气的吹扫是利用进气负压进行的。因此,燃料气体的吹扫在进气负压大的低负荷运转时实施。然而,在具备内燃机和电动机两个动力源的混合动力车辆中,由于避免了内燃机的效率低的低负荷运转,因此实施燃料蒸气的吹扫机会有限。因此,在具备燃料蒸气处理系统的混合动力车辆中,同时实施大量的吹扫,以便在有限的机会中将燃料蒸气处理完毕。
另一方面,作为搭载于车载内燃机的系统,公知有利用进气负压使排气的一部分朝进气中再循环的排气再循环系统。以往,排气再循环是为了实现使燃烧缓慢而降低NOx的排出量的目的而实现的,但是,近年来,基于提高内燃机的压缩比而提高燃料利用率性能的目的,进行更大量的排气再循环。
在这样的进行再循环排气的大量导入的内燃机中,当实施如上所述的大量吹扫时,会产生如下的问题。即,在再循环排气的实施过程中,当实施燃料蒸气的大量吹扫时,进气通路中的气体量增加与吹扫气体的导入量相应的量,从而进气负压减少,结果排气再循环量减少。因此,在这样的内燃机中,当实施大量吹扫时,仅能得到少于预期的排气再循环量。
并且,当排气再循环时,燃烧变得缓慢,因此,在具备排气再循环系统的内燃机中,根据排气再循环的实施进行使点火正时提前的控制。这样的点火正时的提前是以再循环排气按照预期被导入的情况作为前提而实施的,因此,当排气再循环量少于预期时,点火正时变得过早。
由于当进气温度进一步变高时容易发生爆燃,因此,在很多内燃机中,根据进气温度对点火正时进行修正。即便是对于这种与进气温度相应的对点火正时的修正,当存在因大量吹扫而导致的实际进气量的增大、排气再循环量的预期差异时,也存在发生过度修正的情况。
并且,对于内燃机的低转速旋转区域,为了抑制振动、噪音,使进气负压变得特别大,燃料蒸气的吹扫量增大,预计会产生大量的排气再循环。因此,在这样的低转速旋转区域中,上述的问题变得尤其显著。
另外,这种问题并不限于混合动力车辆,只要是实施再循环排气的大量导入和大量吹扫的内燃机,就同样会产生。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实情而完成的,其所要解决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尽管伴随着实施大量吹扫而排气再循环量减少,也能够适当地进行内燃机控制的内燃机的控制装置。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所涉及的第一技术方案的主旨在于:一种内燃机的控制装置,该内燃机的控制装置是在内燃机中应用的控制装置,该内燃机具备燃料蒸气处理系统和排气再循环系统,上述燃料蒸气处理系统将所捕集到的燃料蒸气吹扫到空气流量计下游的进气中而进行处理,上述排气再循环系统利用进气负压使排气的一部分朝进气中再循环,其中,上述控制装置具备修正部,该修正部根据被导入至进气中的吹扫气体的量对该内燃机的体积效率进行修正。
当进行大量吹扫时,大量的吹扫气体流入进气通路,因此,超过利用空气流量计计测到的新气体量的新气体流入燃烧室内。因此,根据空气流量计的计量结果求出的内燃机的体积效率、气缸进气量与实际情况不一致,控制性恶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8006916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甲状腺肿瘤切除手术刀
- 下一篇:新型彩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