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泵送元件设计有效
申请号: | 201080069026.1 | 申请日: | 2010-09-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80561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5-01 |
发明(设计)人: | K.J.伦德;S.Y.孟 | 申请(专利权)人: | 普拉特及惠特尼火箭达因公司 |
主分类号: | F04D29/24 | 分类号: | F04D29/24;F04D29/66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李晨;杨炯 |
地址: | 美国加利*** | 国省代码: | 美国;US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元件 设计 | ||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泵送元件,并且更具体地涉及泵送元件的设计方法。
背景技术
流体泵包括轴流泵和离心流泵。过去的设计做法通常实现了所要求的抽吸性能,但具有一些气蚀引起的不稳定性。典型的已有设计做法(例如增加的尖端间隙、壳体处理和尖端涡流抑制)在最小化气蚀引起的不稳定性方面成果有限,但是却常常导致抽吸性能容量降低。
附图说明
本领域技术人员从所公开的非限制性实施例的以下详细描述将会明白各种特征。详细描述的附图可简要介绍如下:
图1是叶片前缘的发展视图;
图2是泵送元件设计喉部厚度和气蚀区高度的相关技术的图形表示;并且
图3是根据本申请一个非限制性实施例的泵送元件前缘设计方法的图形表示。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示出了泵送元件、导流轮、叶轮的叶片20的示意图。当静态压力减小到低于流体蒸气压力的值时,在泵元件上出现气蚀。在流体力学中已知会出现多种类型的气蚀。
等式1所示的流量系数Φ限定了子午速度Cm、叶片速度U、叶片角β以及入射角α之间的关系
1。
与常规方法相反,本文公开的设计原理将叶片角β的值约束为入射角α的函数以使入射角基本为独立的变量,常规方法将入射角考虑为从属变量。在Stripling(1962)、Japikse(2001)以及Hashimoto(1997)中给出的信息代表了用于选择叶片角β和入射角α的常规设计做法。通过引用并入本文中。
常规泵元件设计方法通常使用正的尖端入射角。对于未加护罩的泵送元件而言,该正的尖端入射角与尖端间隙一起产生了尖端涡流,尖端涡流可在泵送元件的上游行进。该上游流通常称为回流。回流强度和流速由尖端入射角和尖端间隙决定。当回流强度和流速达到某个水平时,回流将会与相邻的泵送元件叶片相互作用并且将会产生气蚀不稳定性。气蚀不稳定性模式形状由回流和相邻叶片相互作用共同决定。
从毂到尖端的泵送元件最大喉部叶片厚度通常是半径的线性函数(图2)。最小和最大叶片厚度由结构性要求决定。常规的泵送元件设计过程通过将半径(r)乘以叶片角(β)的正切保持等于常数来定义叶片前缘。该设计方法导致气蚀区体积显著大于叶片体积(图2)。这导致了气蚀引起的不稳定性。为了解决该缺点,需要替代的叶片前缘角分布。
用于定义叶片前缘角分布的新方法需要调整泵送元件前缘叶片角和所得到的入射角(图3)。泵送元件包括叶片,该叶片具有与毂邻近的第一区段以及与尖端邻近的第二区段。气蚀区高度分布基于选定的入射角分布。选定的叶片厚度分布基于结构性要求。所得到的气蚀区高度分布与第一区段和第二区段处的叶片厚度匹配,并且大于沿着叶片的叶片厚度。也就是说,毂处的入射角(αh)和尖端处的入射角(αt)被选择为使气蚀区高度与第一区段毂和第二区段尖端叶片厚度匹配。
在该方法的情况下,气蚀区体积显著小于常规泵送元件气蚀区体积并且更加接近于叶片体积。气蚀区体积的减小导致气蚀泵送元件不稳定性的减小。另外,该方法实现了优异的抽吸性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普拉特及惠特尼火箭达因公司,未经普拉特及惠特尼火箭达因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8006902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组合式激光标线仪
- 下一篇:防冻管的太阳能热水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