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数控方法及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080066363.5 | 申请日: | 2010-04-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59456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02 |
发明(设计)人: | 中村直树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G05B19/4155 | 分类号: | G05B19/4155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昊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12 | 代理人: | 何立波;张天舒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数控 方法 及其 装置 | ||
1.一种数控方法,其对多轴工作机械进行控制,该多轴工作机械设置有旋转轴,并可以控制刀具相对于加工件的姿态,
该数控方法的特征在于,具有下述步骤:
以旋转轴的移动指令开始为触发,计算在输入了移动指令的旋转轴的整个可动范围内,刀具与旋转工作台及加工件不会干涉的刀具的干涉退避高度的步骤;
通过当前的刀具前端的Z轴高度与在上述步骤中求出的干涉退避高度的比较,判定刀具与旋转工作台或加工件是否会干涉的步骤;以及
在由该步骤判定为会干涉的情况下,生成移动至干涉退避高度为止的刀具轴向的移动指令的步骤。
2.一种数控方法,其对多轴工作机械进行控制,该多轴工作机械设置有旋转轴,并可以控制刀具相对于加工件的姿态,
该数控方法的特征在于,具有下述步骤:
以旋转轴的移动指令开始为触发,计算在输入了移动指令的旋转轴的整个可动范围内,刀具与旋转工作台及加工件不会干涉的刀具的干涉退避高度的步骤;
通过当前的刀具前端的Z轴高度与在上述步骤中求出的干涉退避高度的比较,判定刀具与旋转工作台或加工件是否会干涉的步骤;
在由该步骤判定为会干涉的情况下,不进行输入了移动指令的旋转轴的移动而是进行警告,对移动至干涉退避高度为止的退避动作开始指令的输入进行等待的步骤;以及
在输出了上述退避动作开始指令时,生成移动至干涉退避高度为止的刀具轴向的移动指令的步骤。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数控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计算干涉退避高度的步骤中,在上述旋转轴的移动指令是针对使旋转工作台倾斜的旋转轴的旋转指令的情况下,将以从旋转轴中心至旋转工作台端部为止的距离和从旋转轴中心至加工件端部为止的距离中较长一方的距离为半径的圆,与沿刀具轴向的直线的交点的Z轴坐标值设为干涉退避高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数控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计算干涉退避高度的步骤中,在上述旋转轴的移动指令是针对并非使旋转工作台倾斜而是使旋转工作台旋转的旋转轴的旋转指令的情况下,将预先输入的加工件的最大高度坐标设为干涉退避高度。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数控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判定是否会干涉的步骤中,可以选择是否进行刀具与旋转工作台或加工件的干涉判定。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数控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生成移动指令的步骤中,可以选择是否进行移动至由上述计算干涉退避高度的步骤求出的干涉退避高度为止的干涉退避动作。
7.一种数控装置,其对多轴工作机械进行控制,该多轴工作机械设置有旋转轴,并可以控制刀具相对于加工件的姿态,
该数控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
退避高度计算部,其以旋转轴的移动指令开始为触发,计算在输入了移动指令的旋转轴的整个可动范围内,刀具与旋转工作台及加工件不会干涉的刀具的干涉退避高度;
干涉判定部,其通过当前的刀具前端的Z轴高度与由上述退避高度计算部求出的干涉退避高度的比较,判定刀具与旋转工作台或加工件是否会干涉;以及
退避动作生成部,其在由该干涉判定部判定为会干涉的情况下,生成移动至干涉退避高度为止的刀具轴向的移动指令。
8.一种数控装置,其对多轴工作机械进行控制,该多轴工作机械设置有旋转轴,并可以控制刀具相对于加工件的姿态,
该数控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
退避高度计算部,其以旋转轴的移动指令开始为触发,计算在输入了移动指令的旋转轴的整个可动范围内,刀具与旋转工作台及加工件不会干涉的刀具的干涉退避高度;
干涉判定部,其通过当前的刀具前端的Z轴高度与由上述退避高度计算部求出的干涉退避高度的比较,判定刀具与旋转工作台或加工件是否会干涉;
警告部,其在由上述干涉判定部判定为会干涉的情况下,不进行输入了移动指令的旋转轴的移动而是进行警告,针对移动至干涉退避高度为止的退避动作开始指令的输入进行等待;以及
退避动作生成部,其在输出了上述退避动作开始指令时,生成移动至干涉退避高度为止的刀具轴向的移动指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菱电机株式会社,未经三菱电机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80066363.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新型涂层系统
- 下一篇:单芯片正装先蚀刻后封装基岛埋入封装结构及其制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