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生成数字图片的方法、装置和计算机可读介质有效
申请号: | 201080065336.6 | 申请日: | 2010-01-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92337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1-21 |
发明(设计)人: | 谢福顺;田丰;谢学翔;贺英 | 申请(专利权)人: |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T15/00 | 分类号: | G06T15/00;G06T1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 11247 | 代理人: | 杨晓光;于静 |
地址: | 新加坡*** | 国省代码: | 新加坡;SG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生成 数字 图片 方法 装置 计算机 可读 介质 | ||
1.一种用于生成数字图片的方法,包括:
接收多条曲线的每一条的三维表示,其中每条曲线至少部分地表示三维物体的形状;
基于所述曲线的所述三维表示,使用由所述三维表示给出的三维信息将所述多条曲线分组成至少一个曲线组;
基于所述曲线组的曲线,将每个曲线组与图片元素相关联;
使用所述图片元素形成所述数字图片。
2.根据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中所述数字图片是数字图片视频序列的数字图片。
3.根据权利要求2的方法,其中所述多条曲线的至少两条曲线与所述数字图片视频序列的不同数字图片相关联。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的方法,其中基于下列至少一个决定两条曲线是否分组至同一个曲线组:
在所述两条曲线之间的连续性的测量,
所述两条曲线的平行度的测量,
所述两条曲线的邻近性的测量,
所述两条曲线导致封闭曲线的可能性的测量。
5.根据权利要求4的方法,其中基于下列至少一个与预定义的阈值的比较决定两条曲线是否分组至同一个曲线组:
在所述两条曲线之间的连续性的测量,
所述两条曲线的平行度的测量,
所述两条曲线的邻近性的测量,
所述两条曲线导致封闭曲线的可能性的测量。
6.根据权利要求4的方法,其中基于下列至少两个的组合与预定义的阀值的比较决定两条曲线是否分组至同一个曲线组:
在所述两条曲线之间的连续性的测量,
所述两条曲线的平行度的测量,
所述两条曲线的邻近性的测量,
所述两条曲线导致封闭曲线的可能性的测量。
7.根据权利要求6的方法,其中所述组合是以下至少两个的加权和:
在所述两条曲线之间的连续性的测量,
所述两条曲线的平行度的测量,
所述两条曲线的邻近性的测量,
所述两条曲线导致封闭曲线的可能性的测量。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的方法,其中曲线的所述三维表示是在三维空间中的一组顶点。
9.根据权利要求8的方法,其中所述顶点指定在三维空间中的点,如果所述三维物体从预定的视点观察并且由至少一个预定光源照亮,所述三维物体的照度在所述点处改变。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的方法,其中所述三维信息是关于在三维空间中的所述曲线的三维路径的信息。
11.根据权利要求3的方法,其中将与图片元素相关联的每个曲线组进一步分为多个曲线子组,每个曲线子组与不同数字图片的相同图片元素相关联。
12.根据权利要求11的方法,进一步包括为要在所述数字图片中显示的每个图片元素设置文体模式。
13.根据权利要求12的方法,其中对于相同的图片元素,通过不同的数字图片为不同的曲线子组应用相同的文体模式。
14.根据权利要求11的方法,进一步包括为在曲线子组内的至少一条曲线设置文体模式。
15.根据权利要求14的方法,其中为在所述曲线子组内的至少一条曲线和在相同的曲线组内的所有其它曲线子组内至少一条对应的曲线应用相同的文体模式,其中所述至少一条对应的曲线指共有与具有所述至少一条曲线的所述三维物体相关联的相似的位置或相似的几何特性的曲线。
16.一种用于生成数字图片的装置,包括
接收单元,配置为接收多条曲线的每一条的三维表示,其中每条曲线至少部分地表示三维物体的形状;
分组单元,配置为基于所述曲线的所述三维表示,使用由所述三维表示给出的三维信息将所述多条曲线分组成至少一个曲线组;
关联单元,配置为基于所述曲线组的曲线,将每个曲线组与图片元素相关联;
生成单元,配置为使用所述图片元素形成所述数字图片。
17.一种具有记录在其上的程序的计算机可读介质,其中所述程序适于使计算机的处理器执行用于生成数字图片的方法,所述计算机可读介质包括:
使所述处理器执行多条曲线的每一条的三维表示的接收的所述程序的代码,其中每条曲线至少部分地表示三维物体的形状;
使所述处理器执行基于所述曲线的所述三维表示,使用由所述三维表示给出的三维信息的所述多条曲线到至少一个曲线组的分组的所述程序的代码;
使所述处理器执行基于所述曲线组的曲线的每个曲线组与图片元素的关联的所述程序的代码;
使所述处理器执行使用所述图片元素的所述数字图片的形成的所述程序的代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未经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80065336.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高厚度板电镀手动挂具
- 下一篇:板式PECVD下料位快速散热及除尘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