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跨运车有效
申请号: | 201080065334.7 | 申请日: | 2010-02-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91610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1-21 |
发明(设计)人: | M·麦克维卡;R·莫菲特 | 申请(专利权)人: | 康姆比利夫特研究与发展公司 |
主分类号: | B66C19/00 | 分类号: | B66C1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铸成律师事务所 11313 | 代理人: | 郝文博 |
地址: | 爱尔兰*** | 国省代码: | 爱尔兰;IE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跨运车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跨运车。
发明背景
跨运车是在例如用于堆叠和移动联运集装箱的港口码头和联运货场中使用的车辆。跨运车在横跨集装箱负载的同时提起并运载集装箱,并且取决于容量,其具有将集装箱堆叠高至四个集装箱高度的能力。其能够在装载集装箱时相对慢速地行驶(通常高至30km/h),且通常不上路。
常规上,跨运车配备四个支地轮。当跨运车未在水平表面上使用时,需要悬吊系统来确保四个轮子始终保持与地面接触。
但是,由于成本原因,大多数跨运车没有悬吊系统。在没有悬吊系统的情况下,轮子可能脱离地面,因此失去牵引和制动并且降低稳定性。
发明概要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跨运车,其包括:框架,其具有相对的大致平行侧并且被构造来横跨将在所述相对侧之间起吊和运送的集装箱;多个支地轮,其使得框架能够定位在集装箱上方;和构件,其用于在框架内起吊集装箱,其中支地轮包括:第一支地轮,其至少大致设置在框架一侧的中心;和第二支地轮和第三支地轮,其设置在框架另一侧的相对末端上或附近,第二轮和第三轮可以通过围绕相应的大致垂直轴旋转而转向。
在优选实施方案中,第一轮无法以其跨框架的宽度延伸的旋转轴转向。
优选地,第二轮和第三轮同步以在围绕其垂直轴在相反方向上旋转时转向达大致等角量。
附图简述
现将参考附图通过举例描述本发明的实施方案,其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的跨运车的透视图。
图2(A)至图2(c)是示出在不同方向上转向的图1的跨运车的示意俯视图。
图3(A)和图3(B)是示出不同长度的跨运车起吊负载的侧视图。
图4是图1的跨运车的示意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考图示,跨运车包括钢框架10,在图4的端视图中所述钢框架10大致为倒置的“U”形式。框架10具有:相对的大致平行侧12、14,其在顶部由横向构件16接合;开放底座18;和相对的开放末端20。此结构形成一种类型的通道,所述通道允许框架横跨将起吊和运送的集装箱22。在图1(虚线)和图4中,集装箱22展示在地面上,而在图1(虚线)和图3中,集装箱22展示为在框架内起吊。如图4所示,框架10安装在三个支地轮24、26和28上以使框架可在集装箱22放置在地面上时在集装箱22上方驱动。下文将更详细地描述轮子24至28的构造和运行。
集装箱22通过四个柔韧钢构件30(例如,钢链或钢绳)附接至框架。使用时,每个构件30的一端附接至集装箱22的相应底角且所述构件30越过框架10顶部的相应滑轮32,其中其另一端附接至相应液压缸34的一端。通过回缩缸34,集装箱22可被吊离地面进行运送(图1和图3),并且通过延伸缸,集装箱可再次被下放至地面(图1和图4(构件30未在图4中示出))。
由于柔韧构件30可在图3(A)虚线所示的角度内摆动,所以如图3(A)和图3(b)所示,其可以连接至不同长度的集装箱22使得跨运车能够起吊和运送不同长度的负载。跨运车还能够将集装箱吊上和吊下托运车辆或将集装箱堆叠至两个集装箱高度或更高,前提是框架10的内部净空高度足以将集装箱提升到所要高度。对于运送,集装箱22可被起吊恰好到框架10的顶部,其中其紧紧抵着横向构件16的下侧固紧。这固定并且稳定集装箱。
跨运车可由坐在安装在框架10的外侧、轮子26与28之间的驾驶室36中的操作员操作。液压动力装置38位于驾驶室36后面,其在操作员控制下经由液压回路(未示出)供应液压动力至缸34。驾驶室36中的操作员能够通过以已知方式回缩和延伸缸34而抬起和下放集装箱22。集装箱22可被起吊高至足以使操作员能在其下方获得良好的能见度-见图3。
跨运车的支地轮包括:单轮24,其设置在侧12下方,至少大致在框架10的相对开放末端之间的中心,和两个轮子26、28,其设置在侧14下方,分别在框架的相对开放末端20上或附近。三个轮子大致位于一个等边三角形上,所述等边三角形的顶点在轮子24处且其底在轮子26与28之间延伸。轮子24是固定的,即其不可转向,其旋转轴X(图3)跨垂直于侧12、14的框架的宽度延伸。但是,每个轮子26、28可以通过围绕相应的大致垂直轴40和42旋转而转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康姆比利夫特研究与发展公司,未经康姆比利夫特研究与发展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8006533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