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BOPP薄膜有效
申请号: | 201080059839.2 | 申请日: | 2010-12-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12717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03 |
发明(设计)人: | D·格洛格尔;K·克利姆克;J·菲比希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欧化工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F110/06 | 分类号: | C08F110/06;H01B3/44;B32B27/32 |
代理公司: | 上海市华诚律师事务所 31210 | 代理人: | 傅强国;汤国华 |
地址: | 奥地利*** | 国省代码: | 奥地利;AT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bopp 薄膜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新的聚丙烯和由所述聚丙烯制成的电容器薄膜,以及所述聚丙烯的制备。
背景技术
电容器薄膜必须耐受极端条件比如高温和较高的电击穿强度。此外,优选电容器薄膜具有较好的机械性能比如较高的刚度和/或耐温性。迄今为止,在电容器技术的技术领域中,主流看法是,较高的电击穿强度仅在由残留金属比如钛、铝和氯导致低水平的电导下才可实现。然而,由齐格勒-纳塔催化剂制造的传统聚丙烯被高含量的残留催化剂组分污染。为了获得所期望的极低水平的杂质以使得聚丙烯适用于电容器薄膜,必须对聚丙烯进行麻烦的清洗,该工序耗时且昂贵。为了克服清洗步骤,在负载型单活性中心催化剂存在下制造的聚丙烯已被研发,例如,如WO 02/16455A1中所述,该聚丙烯具有低水平的杂质(包括金属和非金属杂质,比如铝、钛、和卤素(比如Cl和F))。然而,硅含量仍是非理想的较高。与前述国际申请相比,欧洲申请EP 1883080和EP 1990353提供了用于电容器薄膜的可选方案。所述申请中的聚丙烯具有非常有希望的电击穿性能,但硅残留量相对较高。此外,所述材料的温度性能和刚度性能仍可改进。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耐受较高的电击穿强度而不因其失效的聚丙烯和/或电容器薄膜,并且所述聚丙烯和/或所述薄膜具有特别好的耐温性和刚度。
本发明基于如下发现:具有预期电击穿强度和良好温度性能的电容器仅在使用具有如下特征的聚丙烯的条件下可实现:该聚丙烯以相当高含量的具有相当高含量的较厚薄层的组分为特征。
因此,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如下性质的聚丙烯:
(a)根据ISO 11357-3测定的熔融温度(Tm)为至少151.0°C,
(b)根据ISO 1133测定的熔体流动速率MFR2(230°C)为超过2.0g/10min,
(c)根据ISO 6427测定的23°C处的二甲苯冷可溶物分数(XCS)为不超过1.5wt%,以及
(d)薄层厚度超过14.09nm的晶体组分为至少18.0wt%,更优选至少20.0wt%,更优选至少22.0wt%,更优选至少23.0wt%,其中所述组分通过步进等温分离技术(SIST)确定。
具体实施方式
因此,根据第一方面的本发明特别涉及具有如下性质的聚丙烯:
(a)根据ISO 11357-3测定的熔融温度(Tm)为至少151.0°C,
(b)根据ISO 1133测定的熔体流动速率MFR2(230°C)为超过2.0g/10min,
(c)根据ISO 6427测定的23°C处的二甲苯冷可溶物分数(XCS)为不超过1.5wt%,
以及
(d)薄层厚度超过14.09nm的晶体组分为至少18.0wt%,更优选至少20.0wt%,更优选至少22.0wt%,更优选至少23.0wt%,其中所述组分通过步进等温分离技术(SIST)确定,其中
(i)在225°C处将聚丙烯熔融5分钟,
(ii)然后以80°C/min的速率冷却到145°C,
(iii)在145°C处保持2小时,
(iv)然后以80°C/min的速率冷却到135°C,
(v)在135°C处保持2小时,
(vi)然后以80°C/min的速率冷却到125°C,
(vii)在125°C处保持2小时,
(viii)然后以80°C/min的速率冷却到115°C,
(ix)在115°C处保持2小时,
(x)然后以80°C/min的速率冷却到105°C,
(xi)在105°C处保持2小时,
(xii)然后以80°C/min的速率冷却到-10°C,以及
(xiii)然后以10°C/min的加热率加热到200°C,获得所述聚丙烯的熔融曲线,使用温度范围为50至200°C的所述熔融曲线以根据Thomson-Gibbs式(式1)计算薄层厚度分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欧化工公司,未经北欧化工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8005983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