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聚酰胺酸树脂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利用其的聚酰亚胺金属层压板有效
| 申请号: | 201080059325.7 | 申请日: | 2010-12-2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53625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24 |
| 发明(设计)人: | 崔元重;金大年;郑丞勋;赵柄旭;金哲镐 | 申请(专利权)人: | SK新技术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C08L79/08 | 分类号: | C08L79/08;C08L63/00;C08G73/10;B32B15/08 |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瞿卫军;王朋飞 |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韩国;KR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聚酰胺 树脂 组合 及其 制备 方法 利用 聚酰亚胺 金属 层压板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聚酰胺酸树脂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利用其的聚酰亚胺金属层压板。更详细地,涉及一种所述聚酰胺酸树脂组合物包含特定结构的环氧化合物,从而能够抑制起泡现象的聚酰胺酸树脂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制备柔性印刷线路板所使用的柔性金属箔层压板(以下称为“金属层压板”)为导电性金属箔与绝缘树脂的层压板,可进行微电路加工,可在狭窄的空间进行弯曲。因此,随着电子设备的小型化、轻量化的趋势,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小型摄像机及存储用磁盘等的应用正在增加。
金属层压板有单面金属层压板与双面金属层压板,所述单面金属层压板由金属箔与聚酰亚胺层构成,所述双面金属层压板为两层且金属箔之间具有聚酰亚胺层。
金属层压板的制备方法根据硬化方式可分为卷对卷(roll to roll)工序与批处理工序。
批处理工序需要前后工序,以用于防止在批处理硬化前后,金属箔与聚酰亚胺之间易发生的粘结,由于辊(roller)应具有短的单位长度,因此会产生生产率降低的问题。
卷对卷工序是一种在金属箔上涂布作为聚酰亚胺前体物的聚酰胺酸树脂,干燥后展开,在卷曲前加热并进行固化的方式。这样能够克服现有批处理中的生产率降低的问题,还具有减少加工时间和费用的优点。但是,上述卷对卷固化工序需要在短时间内进行固化,因此在固化过程中,由于急剧加热,从而容易发生起泡(Blistering)、急剧膨胀、收缩而引起的褶皱现象等各种不良现象。
通常情况下,金属层压板由1层以上的聚酰亚胺层构成,为提高生产率,构成1层的聚酰亚胺金属层压板。然而,2层以上的聚酰亚胺金属层压板可防止金属箔与层压板之间的扭曲(warpage)与卷曲(curl),能够提高粘结性、机械物理性能、电气特性等物理性质。但是,聚酰亚胺层之间的界面上的粘结力不够的情况下,2层以上的聚酰亚胺金属层压板与1层的聚酰亚胺金属层压板相比,会因卷对卷固化过程中发生的剥离现象(Delamination)及水分及溶剂的急剧挥发,从而产生起泡现象,为解决该问题,存在需要降低生产速度的问题。
发明内容
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制备聚酰亚胺金属层压板时,聚酰亚胺层不起泡的金属层压板。更具体地,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金属箔上涂布2层以上的聚酰胺酸树脂组合物,然后通过卷对卷固化来制备聚酰亚胺金属层压板时,在金属箔的上部涂布1层以上的添加了特定结构的环氧化合物的聚酰胺酸树脂组合物,制备金属层压板,从而能够防止聚酰亚胺层之间的界面之间产生的起泡现象。
技术方案
用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聚酰胺酸树脂组合物,其特征为所述聚酰胺酸树脂组合物包含选自下述化学式1的任一种以上的环氧化合物。
【化学式1】
(上述化学式1中,X1、X2可以各自独立的被-CmH2m-CH3取代或未取代,Y1或Y2中的一个以上选自或(p及q为1~5的整数),m及n为1~5的整数,r为1~10的实数。)
优选地,上述环氧化合物的使用量占组合物总重量的1~10重量%。
上述聚酰胺酸树脂组合物包含下述步骤制得:
在溶剂中加入芳香族二胺、选自下述化学式1的任一种以上的环氧化合物、芳香族二酐后,进行混合,进行聚合反应的步骤。
本发明中,包含1层以上的聚酰亚胺层的聚酰亚胺金属层压板也包括在本发明的范围内。所述聚酰亚胺层为在金属箔的一面涂布前述的聚酰胺酸树脂组合物的聚酰亚胺层。
所述聚酰亚胺金属层压板在所述金属箔与聚酰亚胺层之间还包含粘结剂层,所述粘结剂层由添加了双马来酰亚胺类、咪唑类、咪唑三嗪类化合物的聚酰胺酸树脂组合物构成。
下面,对本发明进行更加详细的说明。
本发明的聚酰胺酸树脂组合物包含选自下述化学式1的任一种以上的具有特定结构的环氧化合物。更具体地,本发明的聚酰胺酸树脂组合物包含芳香族二胺、芳香族二酐,溶剂及下述化学式1所示的环氧化合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SK新技术株式会社,未经SK新技术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8005932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