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流体动压轴承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080058175.8 | 申请日: | 2010-11-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95888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26 |
发明(设计)人: | 铃木航洋;丹羽洋;里路文规;尾藤仁彦;稻塚贵开 | 申请(专利权)人: | NTN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16C33/74 | 分类号: | F16C33/74;F16C17/10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刘建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流体 压轴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利用轴承间隙内产生的润滑油的动压作用将轴构件支承为相对旋转自如的流体动压轴承装置。
背景技术
例如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流体动压轴承装置在有底筒状的壳体的内周固定烧结金属制的轴承套筒,并向轴承套筒的内周插入轴构件,利用轴构件的外周面与轴承套筒的内周面之间的径向轴承间隙内产生的润滑油的动压作用来支承轴构件。在轴承套筒的端部固定有密封构件,利用该密封构件对填充到壳体的内部的润滑油进行密封。具体而言,密封构件一体地具有与轴承套筒的端面抵接的圆盘状的第一密封部和与轴承套筒的外周面抵接的圆筒状的第二密封部,在第一密封部的内周面与轴构件的外周面之间形成有第一密封空间,且在第二密封部的外周面与壳体的内周面之间形成有第二密封空间。如此,通过在比径向轴承间隙靠外径侧形成第二密封空间,而能够缩小径向轴承间隙和沿着轴向排列配置的第一密封空间的轴向尺寸,因此能够实现轴承装置的轴向尺寸的缩小或径向轴承间距的扩大所产生的轴承刚性的提高。
上述的密封构件例如通过树脂的注塑成形而形成。
另外,在上述的流体动压轴承装置中,在密封构件与轴承套筒之间形成有将第一密封空间与第二密封空间连通的连通路。通过该连通路,能够适当地确保两密封空间内保持的润滑油的压力平衡。
另外,例如专利文献2所示的流体动压轴承装置具备:轴构件;在内周插入了轴构件的轴承构件;设置在轴承构件的开口部且对填充到轴承构件的内部的润滑油进行密封的密封构件。在该流体动压轴承装置中,密封构件通过树脂的注塑成形而形成。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25559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5-265119号公报
在上述那样的流体动压轴承装置中,若未高精度地设定密封空间的容积,则可能会导致容积不足引起的漏油或容积过大引起的轴承装置的大型化。因此,需要提高密封构件的尺寸精度而高精度地设定密封空间的容积。然而,若如上述那样利用树脂的注塑成形来形成密封构件,则在树脂的固化时会发生成形收缩,密封构件的尺寸精度、尤其是外周面的尺寸精度可能会下降。
例如,若将密封构件(第二密封部)向轴承套筒的外周面压入,则能够使密封构件的外周面的形状仿形于轴承套筒的外周面的形状。由此,即便在密封构件单体的外周面的精度低的情况下,通过使密封构件仿形于高精度地加工的轴承套筒的外周面,也能够提高密封构件的外周面的精度。然而,如此将密封构件向轴承套筒压入时,会对密封构件施加大负载,因此密封构件可能会产生破裂等损伤。
例如,如上述那样密封构件为树脂的注塑成形件的情况下,在向型腔注塑的树脂的合流部有时会形成焊线。这种焊线的形成部比其他的区域脆弱,因此容易成为上述那样的压入引起的损伤的起点。尤其是在密封空间的内周面形成轴向槽且利用该轴向槽构成将第一密封空间与第二密封空间连通的连通路时,对应于形成轴向槽而密封构件的壁厚减薄,强度下降。若在这种薄壁部形成基于焊线的脆弱部,则这部分的强度局部性地变得非常低,产生上述那样的压入引起的损伤的可能性变高。
例如,若将密封构件整体形成为厚壁而提高强度,则虽然能够防止压入引起的损伤,但材料成本高涨,而且流体动压轴承装置整体的尺寸变大,因此不优选。
或者若利用不形成焊线的方法对密封构件进行注塑成形,则能够提高强度。例如图10(a)所示,若在有底筒状的型腔101的底部102的中心设置针孔浇口103并从该针孔浇口103注塑熔融树脂,则熔融树脂不分流而向圆周方向整个方向流动(参照图10(b)),因此未形成焊线。但是,这种情况下,如图11所示,需要将有底筒状的成形件110的底部111的中心部分120除去的工序,加工费时费力。
此外,在成形密封构件的模具设有环状的薄膜浇口的情况下(未图示)也未形成焊线,但这种情况下,在成形件会形成环状的浇口痕迹,因此浇口痕迹的除去作业费时费力。
发明内容
本发明应解决的第一课题在于实现密封构件的厚壁化,不采用费时费力的制法,而能防止向轴承套筒的压入引起的密封构件的损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NTN株式会社,未经NTN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8005817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胞嘧啶核苷的制备方法
- 下一篇:投影仪以及投影仪的控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