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复合层压材料及其用途有效
申请号: | 201080057570.4 | 申请日: | 2010-12-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86393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19 |
发明(设计)人: | 吴绍富;P·S·玛丁;陈续明;M·L·伯文;周伟俊;V·A·库兹内特索瓦 | 申请(专利权)人: | 陶氏环球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B32B17/10 | 分类号: | B32B17/10;B32B27/32;H01L31/048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 11256 | 代理人: | 吴亦华 |
地址: | 美国密*** | 国省代码: | 美国;US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复合 层压 材料 及其 用途 | ||
1.一种有机聚合物-玻璃层压材料,其依次包含:第一有机聚合物层、玻璃层和第一含硅烷聚烯烃层,所述玻璃层具有间隔开的相对的第一和第二面,所述第一和第二面被间隔开25微米至500微米的距离;所述第一有机聚合物层与所述玻璃层的第一面以直接粘附操作相接触,且所述第一含硅烷聚烯烃层与所述玻璃层的第二面以直接粘附操作相接触;
所述有机聚合物-玻璃层压材料的特征在于:通过基于标准IEC1262的模拟冰雹冲击试验,以及下列性质中的至少一个:通过有机聚合物-玻璃层压材料的水蒸汽透过率小于每天每平方米暴露的有机聚合物-玻璃层压材料的表面积0.0004克水蒸汽,和通过有机聚合物-玻璃层压材料的氧气透过率小于每天每巴每平方米暴露的表面积0.0001立方厘米氧气(cm3/(m2*天*巴))。
2.权利要求1中的有机聚合物-玻璃层压材料,所述第一有机聚合物层包含第二含硅烷聚烯烃层,所述第二含硅烷聚烯烃层与所述玻璃层的第一面以直接粘附操作相接触,因此所述有机聚合物-玻璃层压材料依次包含所述第二含硅烷聚烯烃层、玻璃层和第一含硅烷聚烯烃层。
3.权利要求2中的有机聚合物-玻璃层压材料,其中第一和第二含硅烷聚烯烃层与玻璃层各自的直接粘附操作接触的特征独立地在于:粘附强度为每毫米2牛顿或以上,所述粘附强度使用180°剥离试验以每分钟2英寸(51毫米)的加载率进行测量,其中有机聚合物-玻璃层压材料处于50%的相对湿度和24℃的温度下。
4.权利要求1中的有机聚合物-玻璃层压材料,所述第一有机聚合物层包括保护层或强化层,所述保护层或强化层包含不同于含硅烷聚烯烃的材料。
5.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中的有机聚合物-玻璃层压材料,所述有机聚合物-玻璃层压材料还包括第二有机聚合物层,所述第二有机聚合物层包括保护层或强化层并且与第一有机聚合物层或第一含硅烷聚烯烃层以直接粘附操作相接触。
6.权利要求4或5的有机聚合物-玻璃层压材料,所述保护层包含含氟聚合物、硅氧烷、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酯、聚碳酸酯、环状嵌段共聚物聚烯烃、无定形聚烯烃、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脂族热塑性聚氨酯、脂族聚酰亚胺或其两种或更多种的掺混物。
7.权利要求5或6中的有机聚合物-玻璃层压材料,所述有机聚合物-玻璃层压材料还包括第三有机聚合物层,所述第三有机聚合物层包括保护层或强化层并与第一含硅烷聚烯烃层以直接粘附操作相接触,并且所述第二有机聚合物层包括保护层或强化层并与第一有机聚合物层以直接粘附操作相接触。
8.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中的有机聚合物-玻璃层压材料,所述有机聚合物-玻璃层压材料其特征在于,总厚度为75微米至1500微米。
9.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的有机聚合物-玻璃层压材料,所述有机聚合物-玻璃层压材料其特征在于,透光率为至少80%的入射光通过有机聚合物-玻璃层压材料,所述入射光特征在于具有380纳米至1200纳米的波长。
10.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中的有机聚合物-玻璃层压材料,所述有机聚合物-玻璃层压材料的特征在于水蒸汽透过率和氧气透过率两者,并且其特征进一步在于通过两点弯曲试验所测定的韧性和挠性,所述韧性的特征在于,使用两点弯曲试验测量的以毫米(mm)表示的平均伸长和以千克(kg)表示的平均载荷,其中平均伸长为77mm或以上,平均载荷为0.17kg或以上;所述挠性的特征在于,使用两点弯曲试验由断裂伸长获得的以毫米表示的平均实测或计算弯曲曲率,其中实测或计算的平均弯曲曲率为500毫米或以下。
11.权利要求1至10任一项中的有机聚合物-玻璃层压材料,所述第一有机聚合物层是第二含硅烷聚烯烃层并具有75微米至375微米的厚度,所述第一含硅烷聚烯烃层具有25微米至75微米的厚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陶氏环球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未经陶氏环球技术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80057570.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