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液晶显示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080052886.4 | 申请日: | 2010-11-2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67586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12 |
| 发明(设计)人: | 西村明宪;武本博之;渊田岳仁;宫武稔;首藤俊介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G02F1/1335 | 分类号: | G02F1/1335;G02F1/13357 |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雒运朴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液晶 显示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液晶显示装置。更详细而言,本发明涉及一种在画面视角内的整个区域具有高对比度及优异的画质均匀性,且如水波纹或眩光那样的微小的不均匀显示得到抑制,采用了准直背光前扩散系统的液晶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为了提高液晶显示装置的正面对比率,迄今为止,采用了如下方法:通过彩色滤光片的颜料分散性的提高、液晶材料及间隔件材料的优化、TFT布线的位置及MVA的取向突起的优化等,而极力减少液晶单元内的消偏光散射(例如,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作为液晶单元以外的部件,正进行使防眩处理的散射性减少等的研究。另外,关于背光而言,也存在提高聚光性而提高正面对比率的技术(例如,专利文献3)。然而,即便使用这些技术,仍然无法获得显示充分高的正面对比率的液晶显示装置。
另外,伴随液晶显示装置的大画面化,不仅正面对比度趋于成为重要的特性,而且画面视角对比度(人们所鉴赏的画面视角内的平均对比度)也趋于成为重要的特性。例如,高画质影像中所推荐的鉴赏距离为画面高度H的3倍左右,其相当于水平画面视角约30°(例如,非专利文献1)。现有的液晶显示装置中,画面视角对比度与正面对比度相比下降20%~30%左右。而且,画面视角内中的画质均匀性也趋于被视为重要的。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8-21631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2002-23170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特开2008-197652号公报
[非专利文献1]IEEJ Journal Vol.125,No.9,2005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现有的课题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画面视角内的整个区域具有高对比度及优异的画质均匀性,且如水波纹或眩光那样的微小的不均匀显示得到抑制的液晶显示装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本发明者们对液晶显示装置的来自各方向的对比度进行了刻意研究,结果发现:液晶显示装置采用准直背光前扩散系统,且将如此的系统中的背光及光扩散元件的光学特性控制于特定的范围,据此可解决上述课题,从而完成本发明。
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包括:液晶单元;偏光板,其配置于该液晶单元的两侧;光扩散元件,其设置于目视辨识侧的偏光板的外侧;以及背光组件,其设置于与目视辨识侧相反一侧的偏光板的外侧;且该背光组件是朝向该液晶单元射出亮度半值角为3°~35°的准直光的平行光光源装置,该光扩散元件的光扩散半值角Fw(FD)与该准直光的亮度半值角Fw(BL)的比Fw(BL)/Fw(FD)为0.5以下。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上述液晶显示装置的面板尺寸为32英寸以上。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上述液晶单元为VA模式或IPS模式。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采用准直背光前扩散系统,以及控制准直光的亮度半值角,且使光扩散元件的光扩散半值角Fw(FD)与准直光的亮度半值角Fw(BL)的比Fw(BL)/Fw(FD)优化,据此可获得一种在画面视角内的整个区域具有高对比度及优异的画质均匀性,且如水波纹或眩光那样的微小的不均匀显示得到抑制的液晶显示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简要剖面图。
图2是用以说明计算亮度半值角的方法的模式图。
图3是用以说明计算光扩散半值角的方法的模式图。
图4是对实施例及比较例的VA模式的液晶显示装置而言,分别表示光扩散元件的光扩散半值角Fw(FD)与准直光的亮度半值角Fw(BL)的比Fw(BL)/Fw(FD)、与画面视角对比度及画质均匀性的关系的图表。
图5是对实施例及比较例的IPS模式的液晶显示装置而言,分别表示光扩散元件的光扩散半值角Fw(FD)与准直光的亮度半值角Fw(BL)的比Fw(BL)/Fw(FD)、与画面视角对比度及画质均匀性的关系的图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这些具体的实施方式。
A.液晶显示装置的整体构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东电工株式会社,未经日东电工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8005288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