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Ni-Fe基合金钎料无效
申请号: | 201080052778.7 | 申请日: | 2010-11-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25097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10 |
发明(设计)人: | 泽田俊之;福本新吾;松康太郎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阳特殊制钢株式会社;东京焊接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23K35/30 | 分类号: | B23K35/30;B23K35/22;C22C19/05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蒋亭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ni fe 合金 | ||
关联申请的相互参照
本申请基于2009年11月26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09-268696号主张优选权,其全部的公开内容通过参编入本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不锈钢制热交换器等的制造的由熔融温度低、耐腐蚀性优异、比较容易获取的原料构成的Ni-Fe基合金钎料。
背景技术
历来在不锈钢的钎焊中使用的是耐腐蚀性和耐氧化性优异的Ni基合金钎料,特别是JIS Z 3265(1998)所规定的BNi-2(Ni-Cr-Fe-B-Si合金)、BNi-5(Ni-Cr-Si合金)、BNi-7(Ni-Cr-P合金)被大量地使用。上述3种Ni基钎料各自具有优点和缺点,根据用途分别使用。
例如,BNi-2虽然液相线温度比较低,大约1000℃,但耐腐蚀性未必充分,BNi-5虽然耐腐蚀性优异,但液相线温度约1140℃,需要高的钎焊温度。另外,BNi-7虽然液相线温度非常低,大约900℃,耐腐蚀性也比较优异,但是为了添加P而使用比较难以取得、供给不稳定的Ni-P合金母材。如此,由于没有由兼备低液相线温度优异的耐腐蚀性,并且比较容易获取的原料构成的Ni基钎料,所以要求新的合金钎料的开发。
针对这些课题,例如特开平9-225679号公报(专利文献1)提出具有低液相线温度和高耐腐蚀性的Ni基耐热钎料。该Ni基耐热钎料为了得到高的耐腐蚀性而规定Cr的添加量,虽然是通过规定表示Ni-Cr固溶体和共晶反应的P和Si的添加量而具有低液相线温度的优异的合金,但另一方面,作为原料需要比较难以获得的Ni-P。
另外,特开2009-148769号公报(专利文献2)是使基体合金本身不是比较高价的Ni,而是非常廉价的Fe和Cr,由此实现大幅的原料费削减的合金,但另一方面,如实施例所述,液相线温度为1060℃以上。
先行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特开平9-225679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2009-148769号公报
如上述,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的Ni基钎料,不是由兼备耐腐蚀性和低熔融温度,并且容易获取的原料构成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者们,此次以开发出由兼备优异的耐腐蚀性和低液相线温度,并且比较容易获取的原料构成Ni-Fe基合金钎料为目的,开发出的合金,其添加耐腐蚀性允许的程度的Fe,作为P的原料不使用比较难以取得的Ni-P,而是能够使用容易获取的Fe-P。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不锈钢制热交换器等的制造,由熔融温度低、耐腐蚀性优异、比较容易获取的原料构成的Ni-Fe基合金钎料。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提供一种Ni-Fe基合金钎料,其以质量%计,含有
Fe:21~40%、
Cr:10~30%、
P:7~11%、
B:0~5%、
Si:0~4.5%、
V:0~5%、
Co:0~5%、
Mo:0~5%
余量由Ni和不可避免的杂质构成,并且,质量比Fe/P为2.6~5的范围内。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式,提供一种Ni-Fe基合金钎料,其中,由上述的合金成分构成的金属粉末与粘合剂混合。
根据本发明又一方式,提供一种由上述合金成分构成的箔带状Ni-Fe基合金钎料。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于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还有,除非特别指出,否则在以下的说明,%均意味着质量%。
在本发明的合金设计中,首先,为了降低液相线温度,在按前述的JIS规格组成等添加的B、Si和P之中,也特别选择了与Ni的共晶温度低的P。Ni-P二元系的共晶组成是Ni-11%P。但是,作为添加P的母材,不是比较难以取得的Ni-P,而是容易获取的Fe-P。
在此,市场销售的Fe-P母材的P含量为25%左右,余量的75%是Fe和杂质,因此大约是P量3倍的Fe量被同时添加。此外认为,为了改善耐腐蚀性而必须添加Cr。由以上认为,11%左右的P量、大约其3倍的Fe量、能够确保充分的耐腐蚀性的Cr量大体上是必须元素系。此外根据实施例所示的研究,决定这些必须元素和微量添加元素的添加量范围及其别的条件,从而达成了本发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阳特殊制钢株式会社;东京焊接株式会社,未经山阳特殊制钢株式会社;东京焊接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8005277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