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锂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其制造方法和锂二次电池无效
申请号: | 201080052770.0 | 申请日: | 2010-11-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68187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12 |
发明(设计)人: | 菊池政博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本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M4/525 | 分类号: | H01M4/525;C01G53/00;H01M4/36;H01M4/505 |
代理公司: | 北京尚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22 | 代理人: | 龙淳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二次 电池 正极 活性 物质 制造 方法 | ||
1.一种锂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其特征在于:
其为在下述通式(1)所示的锂镍锰钴类复合氧化物中含有0.1摩尔%以上且小于5摩尔%的选自Mg、Al、Ti、Cu和Zr中的1种或2种以上的金属原子Me的锂复合氧化物,在颗粒表面存在的Li2CO3量为0.05~0.20重量%,
LixNiyMnzCo1-y-zO1+x (1)
式中,x表示1.02≤x≤1.25,y表示0.30≤y≤0.40,z表示0.30≤z≤0.40。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其特征在于:
所述锂复合氧化物的平均粒径为1~30μm,BET比表面积为0.1~1m2/g,并且振实密度为1.5g/ml以上。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锂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其特征在于:所述锂复合氧化物中,在颗粒表面存在的每单位面积的Li2CO3量为1.5~10mg/m2。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锂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其特征在于:
残留的LiOH为0.15重量%以下。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锂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其特征在于:
其是混合(a)锂化合物、(b)通式:NiyMnzCo1-y-z(OH)2所示的复合氢氧化物、和(c)含有金属原子Me的化合物,对所得到的混合物进行烧制而生成的,式中,y表示0.30≤y≤0.40,z表示0.30≤z≤0.40。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锂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其特征在于:
所述(b)的复合氧化物,使用通过CuKα射线的X射线衍射分析测得的2θ=38°附近的衍射峰A1和2θ=19°附近的衍射峰B1的强度比A1/B1为0.4以下的复合氧化物。
7.一种锂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Li/(Ni+Mn+Co+Me)的原子比为1.02~1.25且Me/(Ni+Mn+Co)的原子比为0.001以上小于0.05的方式,混合(a)锂化合物、(b)通式NiyMnzCo1-y-z(OH)2所示的复合氢氧化物、和(c)含有选自Mg、Al、Ti、Cu和Zr中的1种或2种以上的金属原子Me的化合物的第一工序,式中,y表示0.30≤y≤0.40,z表示0.30≤z≤0.40;然后将所得到的混合物在800~1000℃进行烧制,得到锂复合氧化物的第二工序。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锂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还设置有使所得到的锂复合氧化物和二氧化碳在二氧化碳浓度为50容量%以上的气氛中接触的第三工序。
9.如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锂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b)复合氢氧化物,使用平均粒径为1~30μm,BET比表面积为2~10m2/g,并且振实密度为1g/ml以上的复合氢氧化物。
10.如权利要求7~9中任一项所述的锂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b)复合氢氧化物,使用通过CuKα射线的X射线衍射分析测得的2θ=38°附近的衍射峰A1和2θ=19°附近的衍射峰B1的强度比A1/B1为0.4以下的复合氢氧化物。
11.一种锂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
使用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锂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本化学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日本化学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80052770.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救生窗
- 下一篇:一种可折叠伸缩的窗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