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衬套无效
| 申请号: | 201080050373.X | 申请日: | 2010-11-0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67220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12 |
| 发明(设计)人: | 新井一雄;饭田雅和;小池清隆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富国 |
| 主分类号: | F16F1/38 | 分类号: | F16F1/38 |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3 | 代理人: | 董彬;桑传标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衬套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设置在一个构件和另一个构件之间并用于对在各构件间传递的冲击、振动进行吸收的衬套。
背景技术
以往,在汽车、卡车、公共汽车等车辆上,在车体(一个构件)和车轴(另一个构件)之间设置有悬架装置。悬架装置具有用于对冲击、振动进行吸收的弹簧构件和用于对弹簧构件的振动进行衰减的衰减构件(缓冲构件),作为弹簧构件,采用螺旋弹簧、空气弹簧等,作为衰减构件,采用液压缓冲器等。其中,特别是卡车等的悬架装置除了具有弹簧构件和衰减构件之外有时还具有转矩杆。在转矩杆的两端侧安装有转矩杆衬套(衬套),转矩杆衬套在一定范围内允许车轴相对于车体进行移动,并用于对来自路面的冲击所产生的振动向车体的传递进行缓冲,进而提高乘坐的舒适感、操纵的稳定性等。像这样的使用转矩杆的转矩杆衬套有例如,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技术。
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冲击吸收连接件(衬套)具有由钢材形成的外筒和内筒,在外筒和内筒之间利用硫化粘接等设置有缓冲材料(橡胶)。在内筒的轴向中央部分设置有向径向内侧突出的细径部,在细径部的径向内侧设置有一对轴承构件。各轴承构件分别从内筒轴向的两侧安装并被支承于细径部的台阶部。在各轴承构件的径向内侧设置有由钢材形成的连结销,连结销以转动自如的方式支承于各轴承构件。这样,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衬套为所谓旋转型的衬套。通过从连结销的轴向一侧和另一侧安装一对密封件,再从连结销的轴向一侧和另一侧安装一对用于防止各轴承构件脱落固定环。通过对连结销进行铆接加工,以防止各固定环脱落。然后,通过从连结销的轴向一侧和另一侧安装一对防尘罩来防止尘埃等进入各轴承构件和连结销之间的滑动部。在此,例如,连结销被固定于车体侧,外筒借助于转矩杆被固定于车轴侧。
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转矩杆衬套(衬套)与专利文献1同样地为旋转型的衬套。专利文献2的转矩杆衬套具有由钢材形成的外筒和套筒,在外筒和套筒之间粘接有缓冲筒(橡胶)。在套筒的径向内侧设置有高分子材料(聚酰胺等)的内筒,在内筒的径向内侧以转动自如的方式安装有安装轴的球面部。套筒和球面部之间的内筒是由熔融的高分子材料流入套筒和球面部之间进而固化而形成的(组装模式A)。另外,预先形成有内筒,将内筒安装在套筒内,从而在套筒的两端侧形成内方凸缘,利用该所形成的内方凸缘在套筒和球面部之间设置内筒(组装模式B)。在此,例如,安装轴被固定于车体侧,外筒借助于转矩杆被固定于车轴侧。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昭59-090639号公报(图1)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10-153237号公报(图1、图4)
但是,如果采用所述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技术,会分别产生下述问题。即,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衬套中,除了具有一对轴承构件之外,还具有一对密封件和固定环,还在对连结销进行铆接加工之后安装一对防尘罩。因而,零部件个数变多,导致组装工序的繁杂化,结果产生制造成本上升这样的问题。
另外,在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衬套中,在熔融的高分子材料固化之时,内筒(高分子材料)固化并收缩,因此内筒会在套筒内晃动。此时则会产生下述问题:即,不仅产生杂音,而且内筒也会过早地产生偏磨损,从而难以使衬套寿命变长(组装模式A)。另外,在预先形成内筒的情况下,在使内方凸缘沿着内筒的形状弯曲之时,需要考虑套筒的弹回等特性,需要较高的组装精度(组装模式B)。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衬套,该衬套能够通过削减零部件个数实现低成本化、并通过防止晃动来实现长寿命化、而且不需要较高的组装精度。
本发明的衬套设置在一个构件和另一个构件之间,用于对在所述各构件间传递的冲击、振动进行吸收,其特征在于;该衬套包括:安装于所述一个构件或者所述另一个构件的外筒;设置在所述外筒的径向内侧的内筒;设置在所述外筒和所述内筒之间的缓冲材料;安装于所述另一个构件或者一个构件并在所述内筒的径向内侧沿着所述内筒的轴向延伸的连结销;设置于所述连结销并向所述连结销的径向外侧突出的突出部,该突出部在轴向两侧具有肩部;设置在所述内筒和所述突出部之间并用于对所述连结销相对于所述内筒的相对旋转进行引导的轴承;设置在所述内筒的轴向两侧并向所述内筒的径向内侧弯曲的弯曲部;以及装在所述弯曲部和所述突出部的肩部之间的弹性构件。
本发明所述衬套,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构件用于支承所述轴承的轴向两侧。
本发明所述衬套,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构件以预压状态装在所述肩部和所述弯曲部之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富国,未经株式会社富国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8005037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针对环境建模的3D路径分析
- 下一篇:盘式制动器





